"宝马鸣珂踏晓尘":装饰精美的宝马踏着清晨的尘土前行,
"鱼文匕首犯车茵":绘有鱼形花纹的匕首却突然刺进了车中的垫席。
"适来行哭里门外":刚刚还在里门外痛哭,
"昨夜华堂歌舞人":而这个人昨夜还是华堂之上载歌载舞的人。
"秉烛朝天遂不回":持着烛火去朝见天子却再也没回来,
"路人弹指望高台":路人只能弹着箜篌朝着高台方向遥望。
"墙东便是伤心地":墙的东边就是令人伤心的地方,
"夜夜流萤飞去来":每夜都有流萤飞来飞去。
# 流:一作秋。
"并引":并引:
"靖安":靖安,
"丞相武公居里名也":是丞相武元衡居住里巷的名称。
"元和十一年六月":元和十一年六月,
"公将朝":武公即将去上朝,
"夜漏未尽三刻":夜间滴漏还没到三刻的时候,
"骑出里门":骑马出了里门,
"遇盗":遭遇盗贼,
"薨于墙下":在墙下去世。
"初公为郎":当初武公担任郎官,
"余为御史":我担任御史,
"繇是有旧故":因此有旧交情。
"今守远服":如今我在偏远之地任职,
"贱不可以诔":地位卑微不能写祭文,
"又不得为歌诗声于楚挽":又不能为他创作歌诗用于楚地的挽歌,
"故代作《佳人怨》以裨于乐府云":所以代作《佳人怨》来补充到乐府中。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悼亡诗。此诗借佳人视角,描述了丞相武元衡从昨夜华堂宴乐到今晨被刺客所害的遭遇,通过“适来行哭”和“昨夜歌舞”等对比,以及对武元衡上朝未归、墙东伤心地等场景刻画,表达出对武元衡身亡的深切哀悼,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时局动荡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对比:“宝马鸣珂踏晓尘,鱼文匕首犯车茵”,以武元衡生前上朝的显赫场景与遇刺的惨烈场景对比,突出事件的突然性与悲剧性;“适来行哭里门外,昨夜华堂歌舞人”,以如今里门外的哭泣场景与往日华堂的歌舞场景对比,展现生死无常的感慨。象征:“夜夜流萤飞去来”,以夜晚在武元衡遇刺处往复飞动的“流萤”为象征物,流萤的灵动本是寻常自然景象,在此却象征萦绕于遇刺地的悲伤氛围,亦暗含“冤魂不散”的隐晦意味。用流萤的动态对无形的悲伤与冤情进行象征,未直白提及“悲”与“冤”,却让这份情感与意涵变得具体可感,为诗句留下悠长的悲伤余味,强化了组诗的悲剧氛围。对面落笔:“昨夜华堂歌舞人”,借佳人回忆昨夜与武元衡在华堂欢宴的温馨场景,暗含对今时人亡的悲痛;“墙东便是伤心地”,以佳人的视角点明遇刺地点,直白抒发对逝者的哀悼。诗人将自身对事件的痛惜与感慨,寄托于“佳人”这一“对面”形象,既避免了直抒胸臆的直白,又让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
3. 分段赏析
其一:“宝马鸣珂踏晓尘”此句描绘了武元衡生前上朝时的场景,宝马配着能发出声响的玉珂,在清晨的尘土中前行,尽显其身份的尊贵与出行的庄重,为后文遇刺的悲剧场景做了铺垫,形成鲜明的前后反差。“鱼文匕首犯车茵”句中“鱼文匕首点明了刺客使用的凶器,“犯车茵”则直接写出匕首刺向车中垫褥的凶狠画面,将刺杀的突然与残酷展现出来,与前句的显赫场景形成强烈冲击,凸显了事件的悲剧性。“适来行哭里门外”:描写了武元衡遇刺后,人们在靖安里门外边走边哭的情景,“适来”体现了时间的短暂,“行哭”则直白地展现了人们的悲痛之情,与往日的热闹形成对比,强化了悲伤的氛围。“昨夜华堂歌舞人”回忆起昨夜武元衡还在华美的厅堂中与歌舞之人欢宴的场景,今昔对比之下,更凸显出生命无常的感慨,让悲剧的感染力更加深刻,引发读者对世事难料的唏嘘。其二:“秉烛朝天遂不回”“秉烛朝天”写出武元衡连夜准备上朝的勤政状态,“遂不回”三个字委婉地暗示了他遇刺身亡的结局,语言含蓄却饱含着对其突然离世的悲痛与惋惜。“路人弹指望高台”描绘了路人因武元衡遇刺而失望地弹着手指、遥望高台的样子,“弹指”“望高台”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得知消息后的震惊、无奈与惋惜之情。“墙东便是伤心地”直接点明靖安里墙东就是武元衡遇刺的地方,“伤心地”三个字直白地抒发了人们对这一地点的悲痛情感,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事件带来的沉重打击。“夜夜流萤飞去来”以夜晚流萤在遇刺处飞来飞去的景象收尾,流萤的灵动与事件的悲惨形成对比,既暗示了刺客的隐匿,又似有冤魂不散之意,给人留下悠长的悲伤余味。
4. 作品点评
《代靖安佳人怨二首》被阎琦、邱晓选注的《刘禹锡诗选》收录,书中评注提到,这组诗在乐府旧有的题目里融入了时事内容,展现出诗人处理政治类题材时的独特角度。现代研究者指出,诗中“墙东”“流萤”等意象共同构成了隐喻体系,这种写法既避开了直接评论时政可能带来的风险,又让历史事件的文学表达效果得到了深化。
上一篇:唐·刘禹锡《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