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i
jìng
ān
jiā
rén
yuàn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bǎo
míng
xiǎo
chén
wén
shǒu
fàn
chē
yīn
shì
lái
xíng
mén
wài
zuó
huá
táng
rén
bǐng
zhú
cháo
tiān
suì
huí
rén
tán
zhǐ
wàng
gāo
tái
qiáng
dōng
biàn
便
shì
shāng
xīn
liú
yíng
fēi
lái
bìng
yǐn
jìng
ān
chéng
xiàng
gōng
míng
yuán
shí
nián
liù
yuè
gōng
jiāng
cháo
lòu
wèi
jìn
sān
chū
mén
dào
hōng
qiáng
xià
chū
gōng
wéi
láng
wéi
shǐ
yóu
shì
yǒu
jiù
jīn
shǒu
yuǎn
jiàn
lěi
yòu
wéi
shī
shēng
chǔ
wǎn
dài
zuò
jiā
rén
yuàn
yuè
yún

译文

装饰精美的宝马踏着清晨的尘土前行,绘有鱼形花纹的匕首却突然刺进了车中的垫席。刚刚还在里门外痛哭,而这个人昨夜还是华堂之上载歌载舞的人。持着烛火去朝见天子却再也没回来,路人只能弹着箜篌朝着高台方向遥望。墙的东边就是令人伤心的地方,每夜都有流萤飞来飞去。并引:靖安,是丞相武元衡居住里巷的名称。元和十一年六月,武公即将去上朝,夜间滴漏还没到三刻的时候,骑马出了里门,遭遇盗贼,在墙下去世。当初武公担任郎官,我担任御史,因此有旧交情。如今我在偏远之地任职,地位卑微不能写祭文,又不能为他创作歌诗用于楚地的挽歌,所以代作《佳人怨》来补充到乐府中。

逐句剖析

"宝马鸣珂踏晓尘":装饰精美的宝马踏着清晨的尘土前行,

"鱼文匕首犯车茵":绘有鱼形花纹的匕首却突然刺进了车中的垫席。

"适来行哭里门外":刚刚还在里门外痛哭,

"昨夜华堂歌舞人":而这个人昨夜还是华堂之上载歌载舞的人。

"秉烛朝天遂不回":持着烛火去朝见天子却再也没回来,

"路人弹指望高台":路人只能弹着箜篌朝着高台方向遥望。

"墙东便是伤心地":墙的东边就是令人伤心的地方,

"夜夜流萤飞去来":每夜都有流萤飞来飞去。

# 流:一作秋。

"并引":并引:

"靖安":靖安,

"丞相武公居里名也":是丞相武元衡居住里巷的名称。

"元和十一年六月":元和十一年六月,

"公将朝":武公即将去上朝,

"夜漏未尽三刻":夜间滴漏还没到三刻的时候,

"骑出里门":骑马出了里门,

"遇盗":遭遇盗贼,

"薨于墙下":在墙下去世。

"初公为郎":当初武公担任郎官,

"余为御史":我担任御史,

"繇是有旧故":因此有旧交情。

"今守远服":如今我在偏远之地任职,

"贱不可以诔":地位卑微不能写祭文,

"又不得为歌诗声于楚挽":又不能为他创作歌诗用于楚地的挽歌,

"故代作《佳人怨》以裨于乐府云":所以代作《佳人怨》来补充到乐府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代靖安佳人怨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据诗引可知,该组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六月,是为了悼念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所作。前一首通过武元衡生前的富贵安乐与遇刺后的悲惨形成鲜明对照,后一首则以路人的反应及伤心之地的萧瑟景象,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氛围。全诗蕴藉沉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武元衡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暗含对时局动荡的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和十一年(816年)六月三日,宰相武元衡在前往大明宫上朝的途中,于靖安坊东门遭遇刺客袭击身亡。刘禹锡作为永贞革新集团的核心成员,虽与武元衡在政治立场上存在分歧,但因早年担任监察御史时与武氏有过共事经历,本想通过撰写悼文表达哀思,却因自身被贬后的处境不便公开表达。刘禹锡明确说明创作背景:“元和十一年六月,盗杀宰相武元衡。予始为御史,得相府,后谪官久,今为重镇,故作《佳人怨》以裨于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悼亡诗。此诗借佳人视角,描述了丞相武元衡从昨夜华堂宴乐到今晨被刺客所害的遭遇,通过“适来行哭”和“昨夜歌舞”等对比,以及对武元衡上朝未归、墙东伤心地等场景刻画,表达出对武元衡身亡的深切哀悼,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时局动荡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对比:“宝马鸣珂踏晓尘,鱼文匕首犯车茵”,以武元衡生前上朝的显赫场景与遇刺的惨烈场景对比,突出事件的突然性与悲剧性;“适来行哭里门外,昨夜华堂歌舞人”,以如今里门外的哭泣场景与往日华堂的歌舞场景对比,展现生死无常的感慨。象征:“夜夜流萤飞去来”,以夜晚在武元衡遇刺处往复飞动的“流萤”为象征物,流萤的灵动本是寻常自然景象,在此却象征萦绕于遇刺地的悲伤氛围,亦暗含“冤魂不散”的隐晦意味。用流萤的动态对无形的悲伤与冤情进行象征,未直白提及“悲”与“冤”,却让这份情感与意涵变得具体可感,为诗句留下悠长的悲伤余味,强化了组诗的悲剧氛围。对面落笔:“昨夜华堂歌舞人”,借佳人回忆昨夜与武元衡在华堂欢宴的温馨场景,暗含对今时人亡的悲痛;“墙东便是伤心地”,以佳人的视角点明遇刺地点,直白抒发对逝者的哀悼。诗人将自身对事件的痛惜与感慨,寄托于“佳人”这一“对面”形象,既避免了直抒胸臆的直白,又让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

3. 分段赏析

其一:“宝马鸣珂踏晓尘”此句描绘了武元衡生前上朝时的场景,宝马配着能发出声响的玉珂,在清晨的尘土中前行,尽显其身份的尊贵与出行的庄重,为后文遇刺的悲剧场景做了铺垫,形成鲜明的前后反差。“鱼文匕首犯车茵”句中“鱼文匕首点明了刺客使用的凶器,“犯车茵”则直接写出匕首刺向车中垫褥的凶狠画面,将刺杀的突然与残酷展现出来,与前句的显赫场景形成强烈冲击,凸显了事件的悲剧性。“适来行哭里门外”:描写了武元衡遇刺后,人们在靖安里门外边走边哭的情景,“适来”体现了时间的短暂,“行哭”则直白地展现了人们的悲痛之情,与往日的热闹形成对比,强化了悲伤的氛围。“昨夜华堂歌舞人”回忆起昨夜武元衡还在华美的厅堂中与歌舞之人欢宴的场景,今昔对比之下,更凸显出生命无常的感慨,让悲剧的感染力更加深刻,引发读者对世事难料的唏嘘。其二:“秉烛朝天遂不回”“秉烛朝天”写出武元衡连夜准备上朝的勤政状态,“遂不回”三个字委婉地暗示了他遇刺身亡的结局,语言含蓄却饱含着对其突然离世的悲痛与惋惜。“路人弹指望高台”描绘了路人因武元衡遇刺而失望地弹着手指、遥望高台的样子,“弹指”“望高台”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得知消息后的震惊、无奈与惋惜之情。“墙东便是伤心地”直接点明靖安里墙东就是武元衡遇刺的地方,“伤心地”三个字直白地抒发了人们对这一地点的悲痛情感,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事件带来的沉重打击。“夜夜流萤飞去来”以夜晚流萤在遇刺处飞来飞去的景象收尾,流萤的灵动与事件的悲惨形成对比,既暗示了刺客的隐匿,又似有冤魂不散之意,给人留下悠长的悲伤余味。

4. 作品点评

《代靖安佳人怨二首》被阎琦、邱晓选注的《刘禹锡诗选》收录,书中评注提到,这组诗在乐府旧有的题目里融入了时事内容,展现出诗人处理政治类题材时的独特角度。​现代研究者指出,诗中“墙东”“流萤”等意象共同构成了隐喻体系,这种写法既避开了直接评论时政可能带来的风险,又让历史事件的文学表达效果得到了深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缺题》

下一篇:唐·刘禹锡《后梁宣明二帝碑堂下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