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uē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rén
yuǎn
chuāng
xià
chén
mǎn
qín
zuò
duì
zūn
jiǔ
hèn
duō
zhēn
shū
yíng
jiǒng
zhòng
yuè
huá
shēn
wàn
jìng
qún
lài
shí
qíng
rèn

译文

老朋友一天比一天遥远,窗下的琴上积满了灰尘。坐着面对一杯酒,愁恨太多没有力气斟酒。帘幕稀疏,萤火的光在远处闪烁,露水浓重,月光显得格外深沉。世间万物和各种声响,此时的情感怎能承受。

逐句剖析

"故人日已远":老朋友一天比一天遥远,

"窗下尘满琴":窗下的琴上积满了灰尘。

# 尘:灰尘。

"坐对一樽酒":坐着面对一杯酒,

# 樽:古代盛酒的酒器。

"恨多无力斟":愁恨太多没有力气斟酒。

# 斟:斟酒。

"幕疏萤色迥":帘幕稀疏,萤火的光在远处闪烁,

# 迥:远。

"露重月华深":露水浓重,月光显得格外深沉。

"万境与群籁":世间万物和各种声响,

"此时情岂任":此时的情感怎能承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缺题》是中唐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诗。全诗围绕对“故人”的思念展开,从白天见窗下积尘的琴而触景伤怀,到夜晚独对酒杯却无力斟饮,再到目睹幕疏萤色、露重月华的夜景,最后感慨万境群籁皆触动情思。诗中情景交融,语言平实却精准,层层递进地抒发了对故人的深切思念与内心的孤独苦闷,情感真挚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友诗。介绍了诗人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描绘了窗下积尘的琴、独对的酒杯、夜晚的萤色与月华等场景,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与内心的孤独怅惘。

2. 写作手法

借物抒情:“故人日已远,窗下尘满琴”,通过窗下积满灰尘的琴,寄托对故人的思念,因故人远去,琴也被闲置,物是人非的感慨油然而生。直抒胸臆:“坐对一樽酒,恨多无力斟”,直接抒发内心的愁恨之深,以至于连举杯饮酒的力气都没有,将思念带来的苦闷直白地表达出来。“万境与群籁,此时情岂任”,将周围的一切景象与声响和内心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写万物都触动情思,表现出情感的强烈与难以承受。借景抒情:“幕疏萤色迥,露重月华深”,借稀疏帘幕外的萤光、浓重露水下的月色,营造凄清夜景,烘托出内心的孤寂与思念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故人日已远,窗下尘满琴。”见物念人,才察觉故人离去后,心里和生活中的空缺,并未随岁月推移、人事变化而填补上。那人仍是心中不可缺少的唯一知音。古时候伯牙为酬谢知音摔碎琴弦,如今作者也因知音远去,把琴束之高阁任其蒙尘,没处倾诉心事。深埋心底的思念,从这典型场景和朴素语言中流露,为全诗定下忧伤的基调。颔联:“坐对一樽酒,恨多无力斟。”人们常说借酒能解愁!正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境况,独自面对这杯酒,往昔共饮欢笑的场景清晰如昨,可如今故人已远,只剩自己在原地暗自神伤。满眼都是愁绪,寂寞如影随形,挨到天黑,又怎能摆脱这份孤独呢?颈联:“幕疏萤色迥,露重月华深。”“露重”可见诗人因思念深切,在院子里站了许久,直到露水打湿衣裳,神情恍惚。月光最易引人思念,“望月思远”是自古就有的情怀。月色朦胧,本无愁绪,却偏照着难眠之人。诗人选这些景象,营造出静谧、清冷、开阔的氛围,用景物的清冷孤寂,表达故人不在身边的孤独伤感,以及难以排遣的思念。尾联:“万境与群籁,此时情岂任。”这里直接抒发情感。“籁”指孔穴发出的声响,也泛指各类声音,比如“万籁俱寂”。结尾将情感推向极致,作者对故人的思念仿佛充满了整个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白太守行》

下一篇:唐·刘禹锡《代靖安佳人怨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