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有白太守":听说有位白太守,
"抛官归旧溪":他辞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的小溪边。
# 抛:一作弃。
"苏州十万户":苏州城内的十万户人家,
"尽作婴儿啼":都如同婴儿般哭泣不舍。
"太守驻行舟":白太守停驻着他的行舟,
"阊门草萋萋":在阊门边,那里的草木长得茂盛。
"挥袂谢啼者":他挥动着衣袖向哭泣的人们告别,
"依然两眉低":但眉头依然紧锁着。
"朱户非不崇":豪宅朱门并非不尊贵,
"我心如重狴":但我的内心却如同沉重的牢狱。
"华池非不清":华丽的池塘也并非不清澈,
"意在寥廓栖":但我心中向往的是广阔的天地。
"夸者窃所怪":浮夸的人或许会感到奇怪,
# 所:一作在。
"贤者默思齐":但贤德的人会默默思考并效仿。
"我为太守行":我为了歌颂白太守的德行,
"题在隐起圭":将这首诗题在了隐起的玉圭上。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写作手法
起兴:诗的开篇即以“白太守”的归隐行为作为引子,通过“抛官归旧谿”这一具体行动,兴起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白太守行为的赞赏之情。借景抒情:诗中通过描绘白太守离任时的场景,如“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来展现民众对白太守的深厚感情和不舍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太守驻行舟,阊门草萋萋”则通过描绘阊门边的荒凉景象,烘托出白太守离任时的孤独与无奈。对比:诗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白太守的归隐情怀。如“朱户非不崇,我心如重狴”将豪宅朱门的显赫与白太守内心的沉重进行对比,强调了他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华池非不清,意在寥廓栖”则将华美池塘的清澈与白太守心之所向的广阔天空进行对比,进一步展现了他对精神自由的追求。直接抒情:诗中既有直接抒发诗人情感的句子,如“我为太守行,题在隐起珪”,表达了诗人对白太守归隐行为的赞赏和题诗的敬意。间接抒情:也有通过描绘场景和人物来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如“挥袂谢啼者,依然两眉低”,通过白太守挥袖告别、眉头紧锁的动作和神态,展现了他内心的离愁别绪。
2. 分段赏析
《白太守行》前四句开篇即点明主题,以“闻有白太守,抛官归旧谿”直接引出白太守的归隐行为,简洁明了。接着,“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一句,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苏州城内民众对白太守离去的哀痛之情,如同婴儿般哭泣,进一步突出了白太守在民众心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这种以情动人的写法,使得诗歌一开始就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中间四句具体描绘了白太守离任时的场景。首先,“太守驻行舟,阊门草萋萋”一句,通过描绘白太守停舟驻留于阊门边的荒凉景象,烘托出他离任时的孤独与无奈。接着,“挥袂谢啼者,依然两眉低”一句,则通过白太守挥袖告别、眉头紧锁的动作和神态,展现了他内心的离愁别绪和对民众的深厚感情。这两句诗不仅刻画了白太守的形象,也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他归隐行为的理解和感受。最后四句通过对比和抒情的手法,进一步展现了白太守的归隐情怀和人生追求。首先,“朱户非不崇,我心如重狴”和“华池非不清,意在寥廓栖”两句,通过对比豪宅朱门的显赫与白太守内心的沉重、华美池塘的清澈与他心之所向的广阔天空,突出了他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接着,“夸者窃所怪,贤者默思齐”一句,则通过夸者与贤者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白太守的贤者风范和归隐行为的正确性。最后,“我为太守行,题在隐起珪”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白太守归隐行为的赞赏和题诗的敬意,同时也为全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下一篇:唐·刘禹锡《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