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芳城路":绿色的田野间,城池旁的道路繁花盛开,
"残春柳絮飞":暮春时节,柳絮纷飞。
"风鸣骕骦马":风吹过,骏马嘶鸣,
"日照老莱衣":阳光照耀着身着孝亲之衣的你。
"洛苑鱼书至":洛阳宫苑的书信送到了,
"江村雁户归":江边村落里像大雁一样迁徙的人家也归来了。
"相思望淮水":我满怀相思之情,遥望着淮水,
"双鲤不应稀":期待你的书信像淮河中的双鲤一样,不应稀少。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此诗中,诗人以残春之景烘托离别氛围,抒发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对别后书信往来的期盼。
2. 写作手法
用典:“日照老莱衣”一句化用“老莱衣”的典故,源自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老莱子的故事。据《列女传》记载,老莱子年过七十仍身着五彩衣,扮作孩童模样,通过跳舞、假啼哭等行为让父母开心,其孝行被元代《二十四孝》列为“戏彩娱亲”典故。诗人用此典故,再结合诗题中“扶侍”可知,是借“老莱衣”来暗示崔司业侍奉长辈前往唐州,赞美其孝亲之举。“双鲤不应稀”则化用了“双鲤”的典故。古代有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的做法,所以“双鲤”常被用作书信的代称。诗人是以“双鲤”代指书信,表达对崔司业的相思之情,希望友人到达唐州后能经常来信。
3. 分段赏析
首联“绿野芳城路,残春柳絮飞”以写景开篇,交代送别的背景。“绿野芳城路”描绘出洛阳城外春天将尽时,原野依然葱绿、城郊尚存芳华的景象,点明送别的地点(洛中)与时节(残春);“残春柳絮飞”则聚焦暮春景物,飘荡的柳絮既呼应“残春”的时序特征,又以柳絮随风漂泊的意象,暗喻离别时的不舍与友人前路的奔波。两句以景起兴,融情于景,不着“离别”二字,却已暗含别情。颔联“风鸣骕骦马,日照老莱衣”,“骕骦”是传说中的良马,此处代指崔司业的坐骑,“风鸣”既写出车马行进时的动态,也暗示旅途的风尘;“日照老莱衣”则巧用典故,“老莱衣”源自老莱子彩衣娱亲的故事,结合诗题中“扶侍”二字,可知崔司业此行是侍奉长辈前往唐州,此句既赞美其孝行,又以“日照”的明亮意象,为离别场景增添一丝暖意,暗含对其侍奉长辈旅途平安的祝福。两句由景及人,将友人的身份、此行目的与德行自然融入诗句,对仗工整,意蕴丰富。颈联“洛苑鱼书至,江村雁户归”转入对别后情景的设想,抒发思念之情。“洛苑鱼书至”中,“洛苑”代指诗人所在的洛阳,“鱼书”是古代书信的代称(相传古人以鱼腹传书),此句写诗人期待别后能收到崔司业从唐州寄来的书信;“江村雁户归”则设想崔司业在唐州的生活,唐州地处江村附近,“雁户”原指像大雁一样迁徙的人家,此处暗指崔司业在异乡或许也会如漂泊者般思念故土,或通过鸿雁传递消息。两句以“鱼书”“雁”两个经典传书意象,写出双方互盼音讯的牵挂,情感真挚而含蓄。尾联“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淮水”点明唐州的地理方位(唐州邻近淮水流域),诗人想象自己日后将遥望淮水的方向,寄托对友人的思念;“双鲤不应稀”再次以“双鲤”代指书信,“不应稀”表达了对双方能频繁通信的期盼,既体现了深厚的情谊,也以对未来的期许冲淡了离别的伤感。
上一篇:唐·刘禹锡《秋江早发》
下一篇:唐·刘禹锡《海阳十咏·飞练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