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阴迎晓日":薄云轻笼着拂晓的太阳,
# 轻阴:指淡淡的云。
"霞霁秋江明":秋江在霞光中显得格外明净。
# 霁:雨、雪停止,天空放晴。
"草树含远思":草木仿佛凝结着悠远的情思,
"襟杯有余清":我的衣襟衣袖也沾染了清冽的秋意。
"凝睇万象起":凝神远望间万象更新,
# 凝睇:注意看着。
"朗吟孤愤平":高声吟诵平息了胸中孤愤。
"渚鸿未矫翼":江渚上的鸿雁尚未展翅,
# 矫翼:飞翔。,鸿:大雁。
"而我已遐征":我已踏上遥远的征程。
# 遐征:远征。
"因思市朝人":由此想起京城中的达官贵人,
# 市朝:众人所居住的地方。
"方听晨鸡鸣":此刻才在晨鸡报晓声中苏醒。
"昏昏恋衾枕":他们整日贪恋衾枕的温暖昏昏沉沉,
"安见元气英":又怎能体会天地间的蓬勃生机。
# 元气:元气二字,一作天地。
"纳爽耳目变":清新的空气让耳目焕然一新,
# 纳爽:呼吸新鲜空气。
"玩奇筋骨轻":奇绝的景色使筋骨轻盈如燕。
# 玩奇:欣赏奇异的风光。
"沧洲有奇趣":水边自有无穷的妙趣,
# 沧洲:水边。
"浩然吾将行":我胸怀浩然之气即将远行。
# 然:一作荡。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歌创作于刘禹锡离夔州赴和州的途中,通过描绘秋江晨景的绚丽开阔,借景抒怀;既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对保守派权贵昏聩苟安的愤慨,又展现其胸怀大志、不畏险阻的进取精神;最终以“浩然吾将行”收束,传递出坦荡胸襟与坚定前行的决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草树含远思,襟杯有馀清”中,“草树含远思”将草木人格化,赋予其“含远思”的拟人特质,实则借草木的幽远情致暗喻诗人内心的深沉思绪;“襟杯有馀清”则以酒杯中残留的清爽,隐喻诗人高洁的襟怀。景物与情感的交融,使自然意象成为诗人精神世界的载体。“沧洲有奇趣,浩然吾将行”以“沧洲”(隐逸之地)的奇景作结,将前文对秋江晨景的铺陈与诗人归隐的决心结合,使自然之趣与超脱之情浑然一体。景色的壮美成为诗人精神升华的触发点,最终实现“景中寓情,情因景显”的完整表达。
3. 分段赏析
“轻阴迎晓日,霞霁秋江明。”开篇以“轻阴”“晓日”“霞霁”勾勒秋日清晨的清朗画面,既点明时间(拂晓),又暗含天气由阴转晴的动态。秋江的“明”字既是实景,亦隐喻诗人内心的澄澈,为全诗奠定开阔基调。“草树含远思,襟杯有余清。”“草树含远思”以拟人手法赋予自然物象以诗意,暗含诗人对人生际遇的哲思;“襟杯有馀清”则通过“襟杯”(衣襟与酒杯)的意象组合,暗示诗人借酒遣怀却难掩孤寂,清冽中透出冷寂感。“凝睇万象起,朗吟孤愤平。”此联由景及情,展现诗人从静观自然到情感宣泄的过程。“凝睇”体现专注,“朗吟”则显豪放,通过动作描写外化内心矛盾:自然之景引发对人生的感慨,而吟咏之声又试图消解愤懑,体现刘禹锡豪迈与悲慨交织的诗风。“渚鸿未矫翼,而我已遐征。”以“渚鸿”与“我”对比,鸿雁象征安逸或迟疑,诗人则以“已遐征”凸显果断与超脱。此句暗含对自身贬谪命运的释然,亦流露不甘沉寂的进取精神。“因思市朝人,方听晨鸡鸣。”转写市井生活,以“市朝人”的慵懒反衬自身早行的勤勉,暗含对官僚阶层耽于安逸的讽刺,呼应刘禹锡革新派的政治立场。“昏昏恋衾枕,安见元气英。”“昏昏恋衾枕”直斥庸人颓废,“元气英”则指自然与生命的蓬勃之力,批判中蕴含对生命力的礼赞,体现诗人对“天人合一”的追求。“纳爽耳目变,玩奇筋骨轻。”通过感官体验“耳目变”“筋骨轻”展现自然对身心的涤荡,呼应道家“天人感应”思想,亦暗含诗人于贬谪中寻求精神解脱的意图。“沧洲有奇趣,浩然吾将行。”结句以“沧洲”(隐逸之地)象征理想归宿,“浩然”呼应孟子“浩然之气”,既表达归隐之志,又暗含对仕途的疏离,展现诗人矛盾中的坚定。
4. 作品点评
前人有评价说:“刘禹锡的诗以立意为核心”(《唐音癸签》卷七)。诗人自己也提到:“简短的语句能表达丰富意涵,思绪飞扬可跨越万里空间”(《董氏武陵集纪》《刘禹锡集》卷19)。在他的笔下,平常的事物、普通的经历,一旦融入他独特的思考与意趣,便会变得生动鲜活,成为精妙的诗句。他诗中的深刻思想并非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与词句自然融合;既有精巧的语言表达,又有巧妙的立意构思——这正是刘禹锡诗歌的显著特色。也正因如此,他能在诗坛独树一帜,作品绽放独特光彩。他的诗友白居易曾写下“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的诗句;从宋元时期开始,许多诗人更是纷纷效仿,认为“无论身处何种佳境,若想写好诗,都得以刘禹锡的作品为参考范本”(《薑斋诗话》卷二)。由此可见,刘禹锡及其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上一篇:唐·刘禹锡《伤秦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