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远相知":与你虽相隔遥远却心意相通,
"不道云海深":不觉得云雾与沧海般的距离有多艰深。
# 不道云海深:集《寄欢州》句。
"得罪由己招":得罪他人是自己招致的,
"本性易然诺":自己的本性容易轻易许诺。
# 本性易然诺:集《见谴至伊水》句。
"黄叶乱秋雨":枯黄的落叶在秋雨中纷乱飘零,
"空斋愁暮心":空荡的书斋里,黄昏的愁绪涌上心头。
# 空斋愁暮心:集《客舍秋霖呈席姨父》句。
"通经彼上人":那位通晓经书的高僧,
"无迹任勤苦":不拘形迹,任劳任怨地苦修。
# 无迹任勤苦:集《题上人房》句。
"枫桥延海岸":枫桥延伸向远方的海岸,
"客帆归富春":客船扬帆,朝着富春江的方向归去。
# 客帆归富春:集《送邬贲觐省江东》句。
"寒江映村林":寒冷的江面倒映着村庄与树林,
"亭上纳高洁":亭中人静坐,接纳着高洁的情操。
# 亭上纳高洁:集《宴南亭》句。
"陵薮寒苍茫":山陵与湖泽笼罩在苍茫寒色中,
"登城遂怀古":登上城楼,不禁追忆往昔岁月。
# 登城遂怀古:集《登城怀古》句。
"孤烟曳长林":一缕孤烟在长林间随风飘荡,
"春水聊一望":春日的江水边,姑且远眺片刻。
"河口饯南客":在河口送别南行的友人,
"进帆清江水":目送他的船帆驶入清澈的江水中。
"迁客又相送":被贬谪的友人再次送别我,
"风悲蝉更号":秋风萧瑟,寒蝉的哀鸣更添凄凉。
"微雨随云收":细雨随着云层散去,
"濛濛傍山去":濛濛细雨傍着山峦离去。
# 濛濛:一作蒙蒙。
"海客时独飞":浪迹天涯的游子时常独自远行,
"永然沧洲意":心中永远怀抱着对沧洲的向往。
"日夕辨灵药":日复一日在山中辨识药草,
"空山松桂香":空寂的山间弥漫着松树与桂花的香气。
"墟落有怀县":村落旁隐约可见官县的轮廓,
"长烟溪树边":在溪水与树林边,暮霭悠长缭绕。
"青桂花未吐":青色的桂花尚未绽放,
"江中独鸣琴":我独坐江边,弹奏琴弦以寄孤寂。
"还家望炎海":归家途中遥望炽热的南方海疆,
"楚叶下秋水":楚地的落叶飘落在深秋的水面上。
# 楚叶下秋水:注:此送友人之安南。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1. 分段赏析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此句表达了友情的深厚与超越时空的信念。诗人以“远相知”强调心灵的契合,而“不道云海深”则凸显情谊的不可阻隔。其语言风格质朴却蕴含力量,与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异曲同工,展现了盛唐诗人开阔的胸襟。“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此句为王昌龄自我反思之语,暗含对仕途挫折的感慨。“得罪由己招”直指自身行为招致贬谪,体现其坦率与责任感。“本性易然诺”则揭示其重诺轻生的性格特质。两句形成因果逻辑,既流露懊悔,又暗含对命运无常的无奈,反映了诗人贬谪时期的复杂心态。“黄叶乱秋雨,空斋愁暮心”,这句以萧瑟秋景烘托愁绪。“黄叶乱秋雨”通过动态描写强化凄凉氛围。“空斋愁暮心”则以静态场景深化孤寂感,体现了王昌龄在客居他乡时的羁旅之思。“通经彼上人,无迹任勤苦”,此句赞颂僧人潜心修行的品格。“通经”点明其学识,“无迹”暗喻超脱尘世,“任勤苦”则凸显其虔诚与坚韧。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与王维禅诗中的空灵意境相近,展现了王昌龄对佛理的感悟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枫桥延海岸,客帆归富春”,以壮阔的江景送别友人。“枫桥延海岸”以地理延展暗示行程之远。“客帆归富春”则以动态画面寄托对友人的牵挂。意象宏阔,情感真挚。“寒江映村林,亭上纳高洁”“寒江”与“村林”构成萧瑟秋景,既点明时令,又渲染出清冷孤寂的氛围。江水与村林的倒影相映,画面层次感鲜明,暗含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呼应其边塞诗中常见的清峻语言风格。“陵薮寒苍茫,登城遂怀古”,以苍茫景象引发历史沉思。“陵薮寒苍茫”通过“寒”字赋予自然以冷寂感,暗示时光流逝。“登城遂怀古”则由景及情,点明怀古主题。全句气象雄浑,与王昌龄边塞诗中的苍凉意境一脉相承,反映了其贬谪期间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孤烟曳长林,春水聊一望”“孤烟”与“长林”延续了苍茫的意境,“曳”字赋予炊烟动态的柔美,与“寒江”的静态形成对比,打破沉寂感。“春水聊一望”以淡笔收束,春水的流动与孤烟的萦绕构成延展。“河口饯南客,进帆清江水”,描绘江畔送别场景。“河口饯南客”点明地点与事件,简洁明快。“进帆清江水”以“清江”之澄澈反衬离别之怅惘。动静结合,情感含蓄。“迁客又相送,风悲蝉更号”,以环境渲染离情。“迁客”点明友人身份,“风悲蝉号”强化悲凉氛围。视听结合风声、蝉鸣,情感浓烈,展现了王昌龄对贬谪命运的共情。“微雨随云收,濛濛傍山去”,以细腻笔触描写雨后山景。“微雨随云收”写雨势渐止,暗含愁绪消散。“濛濛傍山去”以朦胧山色烘托怅惘余韵。语言清丽,意境悠远。“海客时独飞,永然沧洲意”,“海客”:既指漂泊江湖的旅人,也暗含隐士之意。以“海客”的孤独飞翔象征诗人对世俗羁绊的疏离感。以海雁的孤飞之态,隐喻诗人内心的孤高与对自由的渴望。动态的“飞”与“独”形成对比,强化了遗世独立的意境。“沧洲”是隐逸的象征,诗人借“永然”表达对隐逸生活的恒久向往,暗含对现实功名的淡泊。“日夕辨灵药,空山松桂香”,以隐逸生活场景寄托超脱之志。“辨灵药”暗示对长生或修道的追求,“松桂香”则以嗅觉意象(松香、桂香)营造清幽氛围。全句语言平实却富有禅意。“墟落有怀县,长烟溪树边”,以乡村景象引发怀乡之情。“墟落”与“怀县”形成空间对比,暗示漂泊之思。“长烟溪树”以朦胧景物烟雾、溪流、树木强化朦胧心境。语言质朴,情感深沉,体现了王昌龄对故乡的眷恋。“青桂花未吐,江中独鸣琴”,以自然意象寄托孤寂。“青桂花未吐”暗示时节未至,隐喻理想未酬。“独鸣琴”则以琴声的孤独回响强化无人理解的苦闷。意象清冷,情感内敛。“还家望炎海,楚叶下秋水”,以归乡之景收束全诗。“望炎海”暗含对故乡的遥望与热切,“楚叶下秋水”则以落叶飘零(秋水为背景)隐喻时光流逝与人生漂泊。语言凝练,意境苍茫,体现了王昌龄对人生归宿的深沉思考。
上一篇:唐·王昌龄《又赠李侍御》
下一篇:唐·王昌龄《出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