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起舞换新声":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
# 新声:新的歌曲。
"总是关山旧别情":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 旧别:一作“离别”。,关山:边塞。
"撩乱边愁听不尽":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撩乱:心里烦乱。
"高高秋月照长城":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属于边塞诗题材。诗的首句写军中琵琶弹奏新的曲调,展现出热闹的氛围。次句却笔锋一转,指出无论曲调如何变换,都始终饱含着边关的离别之情。第三句进一步强调这种缭乱的边愁让人听不尽。末句以景结情,描绘出高高秋月照耀着长城的画面。全诗通过描写边塞军营中的生活场景,表达了战士们在边疆的思乡之情和无法排遣的边愁。
2. 写作手法
以景结情:整首诗前面先写琵琶声中蕴含的别情以及边愁,结尾处“高高秋月照长城”,以长城和秋月的景象结束,让读者在这壮阔的景色中去体会战士们复杂的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3. 分段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二)》首句“琵琶起舞换新声”描写了在边塞军营中,伴随着琵琶声起舞,弹奏出了新的曲调,展现出了一种热闹的氛围,反映出军营生活中也有娱乐活动。次句“总是关山旧别情”:笔锋一转,点明尽管曲调在不断更新变化,但其中所蕴含的始终是边关的离别之情,表现出战士们内心深处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一直都在,难以消逝。第三句“撩乱边愁听不尽”“撩乱”一词生动地描绘出边愁的纷繁复杂,难以梳理,而“听不尽”则强调了这种愁绪的浓烈和持久,无论听多少新曲,都无法消除心中的愁绪,突出了战士们的愁苦。末句“高高秋月照长城”以景结情,描绘出在高高的天空中,秋月皎洁,照耀着雄伟的长城。这个画面既壮阔又带有一丝寂寥,将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和边愁融入到这宏大的景象之中,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
4. 作品点评
《从军行七首(其二)》以边塞乐舞为切入点,语言简练而意蕴深沉,情感丰富且真实。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战士的生活和情感,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豪迈风格。此诗构思新颖,多次转折,这不仅使诗歌奇想层出,亦表现出诗人“绪密而思清”的艺术特色。结语施以奇笔,以“高高秋月照长城”的雄伟壮阔之景,将征人浓郁的边愁一笔撇开,而翻出豪宕情怀。
# 此诗总结前数章,故言扫老上之庭,饮黄龙之府,以告武成。为塞下曲之凄调悲歌别开面目也。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第四首(指其五)但写边军战胜之事。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总是”二字转接得有力。忽说月妙。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末句景中含情,更惨。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
# 奇想层出。周敬曰:意调酸楚。
五代十国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前首以“海风”为景,以“羌笛”为事,景在事前;此首以“琵琶”为事,以“秋月”为景,景在事后。当观其变调。
不详黄白山《唐诗摘钞》
# 首句言琵琶当起舞时换新声也,是缩脉句法。下“总是”字,见得非独于琵琶也,故三句云“听不尽”。听已不堪,况所见又是秋月,其愁为何如乎?末句是进步法。
不详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有凄绝之音。
不详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跟上首来,故曰“换”,曰“总是关山离别情”,即指上笛中所吹曲说。“缭乱边愁”而结之以“听不尽”三字,下无语可续,言情已到尽头处矣。“高高秋月照长城”,妙在即景以托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诗之最上乘也。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此首第二句已斩绝矣,第三句转得不迫,落句更有含蓄,愈叹其妙。
不详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此篇声调高响,明七子皆为之时不厌人意者。《王闿运手批唐诗选》:以“新”、“旧”二字相起,有无限情韵,俗本作“离别”,便索然矣。
清王闿运《湘绮楼说诗》
# 第二首琵琶之新声,亦撩人之怨曲,满腹离绪之人何堪听此,故有第三句。末句忽接写月,正以见边愁不尽者,对此“高高秋月”但“照长城”,愈觉难堪也。句似不接,而意实相连,此之谓暗接。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