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间寒事早":山中冬天来得早,
# 寒事:冬天,寒冷的天。
"众山木已黄":群山的树木都已枯黄凋零。
"北风何萧萧":北风呼啸作响,
"兹夕露为霜":今夜寒露已经凝结成霜。
# 兹:此。
"感激未能寐":心中感慨,夜不能寐,
# 感激:指有所感发而情绪激动。
"中宵时慨慷":半夜里仍觉心情激动。
# 慨慷:感慨愤激。,中宵:半夜。
"黄虫初悲鸣":草虫开始悲鸣,
# 黄:全诗校:“一作草。”
"玄鸟去我梁":燕子也离开了我的房梁。
# 去:离去。,玄鸟:燕子。
"独卧时易晚":独睡时很快就到了深夜,
"离群情更伤":如同离群之鸟更觉悲伤。
"思君若不及":思念你,为不能相见而悲苦,
# 若不及:苦于不能见面。若:全诗校:“一作苦。”不及:指来不及见面。
"鸿雁今南翔":鸿雁如今飞往了南边。
# 南翔:当时陈谠言所居之地在南边,故称“南翔”。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羁旅怀人诗。描绘了秋山之中寒事早至、众山木叶枯黄、北风萧萧、夜晚降霜,以及草虫初鸣、玄鸟离梁、诗人独卧伤怀、望鸿雁南翔的景象,借秋山萧瑟之景与独卧、离群等情境,表达了对友人陈谠言的深切思念,以及自身隐居备考时孤独寂寥、离群伤怀的羁旅愁思。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岩间寒事早,众山木已黄。北风何萧萧,兹夕露为霜”“黄虫初悲鸣,玄鸟去我梁”,诗人把情感融入秋山之景。开篇以“岩间寒早”“众山木黄”“北风萧萧”“夕露为霜”,勾勒出清冷、萧瑟的秋景,潜藏着孤独寂寥;“黄虫悲鸣”“玄鸟离梁”,借秋虫啼叫、燕子离去的动态,强化孤寂之感。景中含情,无需直言悲伤,读者从寒凉、凄清的画面里,便能体会诗人漂泊思友的心境。起兴:“岩间寒事早,众山木已黄。北风何萧萧,兹夕露为霜”,先描绘秋山早寒的景象,属于“先言他物”。通过呈现木叶枯黄、北风呼啸、霜露降临的画面,营造出孤寂氛围,为后文“感激未能寐”的思友之情、“离群情更伤”的孤独之感做铺垫,引发对诗人内心情绪的关注,让抒情更自然、深沉。直接抒情:“感激未能寐,中宵时慨慷”“独卧时易晚,离群情更伤。思君若不及,鸿雁今南翔”中,“感激未能寐,中宵时慨慷”,直接袒露因秋景触动,深夜难眠、心潮澎湃的状态,“感激”直言内心波动;“独卧时易晚,离群情更伤。思君若不及,鸿雁今南翔”,以“离群情伤”“思君不及”,直白倾诉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借鸿雁南翔强化无法相见的怅惘,将情感毫无保留地抒发,直观感知诗人的羁旅怀人之情。烘托:“黄虫初悲鸣”,秋虫在此时开始发出悲鸣声,以虫鸣的凄切,渲染出环境的孤寂、冷清,仿佛在空寂的秋夜,只有虫鸣相伴,凸显诗人的孤独。“玄鸟去我梁”中“玄鸟”(燕子)离开诗人屋梁,往日相伴的鸟儿离去,屋梁空荡,借玄鸟离巢的意象,传递出身边无伴的孤寂感,也暗示诗人与友人分离后的落寞。
3. 分段赏析
“岩间寒事早,众山木已黄”,开篇便勾勒出秋山早寒的景象。山间的寒意比别处来得更早,群山的树木已然染上枯黄,以简练的笔触铺展秋景,字里行间透着清冷之意。“北风何萧萧,兹夕露为霜”,紧承上句续写秋夜之景。呼啸的北风“萧萧”作响,今夜的露水已凝结成霜,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强化了秋夜的凄寒,为后文抒发情感营造氛围。“感激未能寐,中宵时慨慷”,由景入情,写诗人因心中有所触动而无法入眠,半夜时分常常感慨不已。“未能寐”“慨慷”直接展现了内心的不平静,既有对秋景的感怀,也藏着难以言说的复杂心绪。“黄虫初悲鸣,玄鸟去我梁”,再次回到秋日景物。秋虫刚刚开始发出悲鸣,燕子也已飞离屋梁,借自然界生物的变化,进一步渲染秋的萧瑟,侧面烘托出诗人的孤寂与对时光流逝的感叹。“独卧时易晚,离群情更伤”,直抒胸臆写处境与心境。独自卧床时,总觉得时光过得飞快,傍晚转瞬即至;而脱离同伴的孤独,更让心中充满伤感,将孤独带来的悲戚直白道出。“思君若不及,鸿雁今南翔”,结尾点出对友人的思念。想念你却难以相见,此时鸿雁正向南飞去,既呼应了全诗的秋景背景,又借鸿雁传书的联想,将浓浓的思念寄托于飞鸟,余韵悠长。
上一篇:唐·王昌龄《奉赠张荆州》
下一篇:唐·王昌龄《山行入泾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