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骝马新跨白玉鞍":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
# 跨:一作誇。,新:刚刚。,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战罢沙场月色寒":战斗后战场上只剩下月光清寒。
# 沙场:指战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城头铁鼓声犹振":城头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
# 振:响。
"匣里金刀血未干":刀匣里的宝刀上血迹还没有干。
# 干:一作乾。,匣:刀鞘。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一场激烈战斗结束后的场景,新跨白玉鞍的骝马,寒月下的沙场,犹震的铁鼓声,血未干的金刀,展现了战场的惊心动魄,表达了对边关战士英勇作战的赞美以及对边塞战争的深刻写照。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其中“骝马”,是长着黑鬣的赤色骏马,象征着神骏非凡。“新”意为刚刚,“白玉鞍”则是装饰精美的马鞍,实际上正常语序应为“新跨白玉鞍骝马”,描绘出将士们意气风发,敏捷地跨上配备白玉鞍的骏马,尽显出征前的充足准备,意气昂扬,对战斗胜利满怀志在必得的信念。“沙场”本指沙漠地区,后引申为战场。“寒”字,既描绘出环境的清冷,更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诗句意思是,一场激烈的战斗已然落幕,此时战场上洒下的月色,无端添了几分刺骨的寒意。诗人并未直接铺陈战斗过程,而是巧妙地从战前准备,笔锋一转,直接跳跃到战斗结束后的场景。那这场战斗究竟打得如何呢?诗人仅用战场上“月色寒”这三个字,便极为含蓄地给出了答案。这里的“寒”,不仅指夜晚气温低,连洒下的月光都透着彻骨寒意,更暗示了月光笼罩下的战场,四处横陈着尸体,斑斑血迹触目惊心,给人以强烈的凄冷之感,足见战斗过程的激烈与残酷程度。后两句“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乾”。“铁鼓”乃是用铁皮紧箍的战鼓,质地坚固,声音雄浑壮阔。“犹”即仍然之意。“匣”为刀鞘,“金刀”指锋利的钢刀。诗句的含义是,尽管战斗已经结束,但城头上曾激励将士冲锋陷阵的铁鼓,那雄浑的声响仿佛仍在耳畔不断回荡;将士们下意识地抽出刀鞘中的钢刀,只见刀刃上的血迹尚未干涸。这两句着重对战斗进行回顾,表明战斗刚结束不久,将士们内心的激昂情绪尚未平息,高昂的战斗热情依旧未减,胜利的喜悦在心底翻涌,难以抑制。这两句描写得极为生动形象,读者仿若能亲耳听见战场上那震天撼地的鼓声,亲眼目睹将士们擦拭钢刀的豪迈场景,仿佛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当时紧张而又激昂的战斗氛围。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生动展现了以自信、进取与开拓为显著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质朴又不失清新明快。诗人对战斗胜利的描绘,并非流于表面文字,而是着力营造出一种昂扬向上的整体氛围。通过细腻笔触,将战士们那气宇轩昂的飒爽英姿,以及昂扬振奋、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读来令人心生豪迈之感。
# 惨淡可伤。音律虽柔。终是盛唐骨格。
明顾璘《批点唐音》
# 惨淡可伤。结句出人意表,盛唐气骨。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此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才。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中晚唐绝句涉议论便不佳、此诗亦涉议论,而未尝不佳。此何以故?风度胜故,气味胜故。
清黄生《唐诗摘钞》
# 悲壮浑成,应推绝唱。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上一篇:唐·王昌龄《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
下一篇:唐·王昌龄《出塞二首 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