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头轻雨洒寒梅":微微的冷雨洒在渡口的寒梅上,
"云际溶溶雪水来":天边白云流动,好像雪花化水泻下来。
# 雪水:指江水。长江上游多高山,夏日积雪消融入江,故云。,溶溶:水流动的样子。
"梦渚草长迷楚望":云梦泽中的洲渚上荒草长得遮盖了旧日的楚国山川,
# 楚望:指楚国山川。,梦渚:云梦泽中的小洲。
"夷陵土黑有秦灰":楚夷陵一带的黑土里还有当年秦兵焚劫的余灰。
# 秦灰:秦军焚烧夷陵的灰烬。,夷陵:楚国先王陵墓名,后作县名,地在今湖北宜昌境内。
"巴人泪应猿声落":巴人的泪水随着哀猿的鸣声落下,
# 泪应猿声落:古渔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人:巴地之人。巴,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
"蜀客船从鸟道回":楚夷陵一带的黑土里还有当年秦兵焚劫的余灰。
# 鸟道:指人迹兽迹不到只有鸟能飞到的地方。,蜀客:蜀地之客。蜀,指四川。
"十二碧峰何处所":青青的巫山十二峰在哪里呢,
# 十二碧峰:指巫山十二峰,神女蜂即其中之一。
"永安宫外是荒台":那永安宫外的荒台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阳台。
# 是:自注:一作有。,永安宫:在白帝城内,为刘备托孤之所。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中描绘了松滋渡的山水景色,介绍了峡中地势的阻深与山川的险峻,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与对现实生活的思索。通过“梦渚草长”“夷陵土黑”等描写,诗人营造了一种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深沉氛围,表达了对楚国、秦朝历史变迁的追忆与对百姓苦难的同情,情景交融,意蕴深远。
2. 写作手法
用典:“楚望”出自《左传·衰公六年》:“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睢、章,楚之望也,”此处巧妙地借用这一典故,仍扣紧诗题“望”字着笔,极写小洲上青草生长繁茂,以致模糊了诗人的视线。借古抒怀:“梦渚草长迷楚望”:提到“梦渚”,暗指楚国的辉煌历史,如今已被荒草掩埋,表达了对楚国兴衰的感慨。“夷陵土黑有秦灰”:提到“夷陵”,暗指秦灭楚的历史事件,表达了历史的沧桑与无奈。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描绘渡口之景,细雨轻洒寒梅,虽美却透出凄迷,为全诗定下迷惘基调。第二句写雪水自云间奔涌,巧妙转入“望”字,以“寒梅”“雪水”点明时令。三、四句借“楚望”典故,回顾秦楚旧事,并写陆上所见。《左传·哀公六年》云:“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睢、章,楚之望也。”诗人紧扣“望”字,写小洲青草繁茂,模糊了视线。秦将白起攻楚,火烧“夷陵”,“土黑”“秦灰”精炼概括了这一史实。诗人并非单纯追叙历史,而是借山川抒兴亡之叹。楚国昔日的广阔与丰饶,终因秦人一炬而亡,而秦王朝的万世之业,如今也仅剩陈迹。诗人含蓄警示:帝王之业,难传千秋。联中“迷”“有”二字深具意味,“迷”既写草长之实感,亦写史事之迷惘;“有”既见历史之印记,亦叹山川依旧,王霸成灰。五、六句写江中景象,化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古歌,写船客之哀愁。“船从鸟道回”紧扣“望”字,写船夫之艰辛与三峡之迂回,诗人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另有深意。七、八句因望生联想。巫峡十二峰令人想起楚王梦神女之传说,荒台或为神女所居之阳台,永安宫则令人思及蜀先主刘备“崩年亦在永安宫”(杜甫《咏怀古迹》其四)。“何处所”呼应前文“迷”字,“荒台”与首联美景相映,生出无限感慨。“十二碧峰何处所?”令人感到神话传说之虚无,前朝往事亦成虚有。永安宫外,荒台孤立,争为帝王者,终成哀叹。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巧妙地借景抒怀,以凝练而含蓄的笔触将眼前之景与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融为一体。看似写景,实则怀古;看似怀古,又实为写景。怀古中蕴含深刻的感慨与识见,写景中又寄托了浓郁的情感。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客观的景象与主观的感受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这正是刘禹锡许多写景兼怀古诗的显著特点,展现了其深厚的艺术功力和独到的历史洞察。
上一篇:唐·韩愈《送僧澄观》
下一篇:唐·张籍《楚妃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