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ōng
wàng
xiá
zhōng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2
tóu
qīng
hán
méi
yún
róng
róng
xuě
shuǐ
lái
mèng
zhǔ
cǎo
zhǎng
chǔ
wàng
líng
hēi
yǒu
qín
huī
rén
lèi
yìng
yuán
shēng
luò
shǔ
chuán
cóng
niǎo
dào
huí
shí
èr
fēng
chù
suǒ
yǒng
ān
gōng
wài
shì
huāng
tái

译文

微微的冷雨洒在渡口的寒梅上,天边白云流动,好像雪花化水泻下来。云梦泽中的洲渚上荒草长得遮盖了旧日的楚国山川,楚夷陵一带的黑土里还有当年秦兵焚劫的余灰。巴人的泪水随着哀猿的鸣声落下,楚夷陵一带的黑土里还有当年秦兵焚劫的余灰。青青的巫山十二峰在哪里呢,那永安宫外的荒台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阳台。

逐句剖析

"渡头轻雨洒寒梅":微微的冷雨洒在渡口的寒梅上,

"云际溶溶雪水来":天边白云流动,好像雪花化水泻下来。

# 雪水:指江水。长江上游多高山,夏日积雪消融入江,故云。,溶溶:水流动的样子。

"梦渚草长迷楚望":云梦泽中的洲渚上荒草长得遮盖了旧日的楚国山川,

# 楚望:指楚国山川。,梦渚:云梦泽中的小洲。

"夷陵土黑有秦灰":楚夷陵一带的黑土里还有当年秦兵焚劫的余灰。

# 秦灰:秦军焚烧夷陵的灰烬。,夷陵:楚国先王陵墓名,后作县名,地在今湖北宜昌境内。

"巴人泪应猿声落":巴人的泪水随着哀猿的鸣声落下,

# 泪应猿声落:古渔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人:巴地之人。巴,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

"蜀客船从鸟道回":楚夷陵一带的黑土里还有当年秦兵焚劫的余灰。

# 鸟道:指人迹兽迹不到只有鸟能飞到的地方。,蜀客:蜀地之客。蜀,指四川。

"十二碧峰何处所":青青的巫山十二峰在哪里呢,

# 十二碧峰:指巫山十二峰,神女蜂即其中之一。

"永安宫外是荒台":那永安宫外的荒台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阳台。

# 是:自注:一作有。,永安宫:在白帝城内,为刘备托孤之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松滋渡望峡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七言律诗,写于他赴夔州途中。刘禹锡采用景中藏情的手法,将写景与怀古融为一体。诗中采取用典手法如“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既描写了眼前的自然景象,又引发了对历史的追忆。此外,诗人通过“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等句,巧妙地将景与情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这首诗通过对松滋渡景物的描写与历史典故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与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情景交融,意蕴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律诗是刘禹锡为了记录在赴夔州仕途中经过松滋渡的所见所感而写‌。刘禹锡在唐宪宗永贞元年(805年)被贬为连州刺史出京,之后在外任职共历二十二个年头,期间曾担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夔州(今四川奉节)刺史等职务。他多次往返均经过松滋渡,这首诗便是他在长庆元年(821年)冬末春初赴夔州仕途中,经过松滋渡时,为了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而创作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中描绘了松滋渡的山水景色,介绍了峡中地势的阻深与山川的险峻,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与对现实生活的思索。通过“梦渚草长”“夷陵土黑”等描写,诗人营造了一种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深沉氛围,表达了对楚国、秦朝历史变迁的追忆与对百姓苦难的同情,情景交融,意蕴深远。

2. 写作手法

用典:“楚望”出自《左传·衰公六年》:“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睢、章,楚之望也,”此处巧妙地借用这一典故,仍扣紧诗题“望”字着笔,极写小洲上青草生长繁茂,以致模糊了诗人的视线。借古抒怀:“梦渚草长迷楚望”:提到“梦渚”,暗指楚国的辉煌历史,如今已被荒草掩埋,表达了对楚国兴衰的感慨。“夷陵土黑有秦灰”:提到“夷陵”,暗指秦灭楚的历史事件,表达了历史的沧桑与无奈。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描绘渡口之景,细雨轻洒寒梅,虽美却透出凄迷,为全诗定下迷惘基调。第二句写雪水自云间奔涌,巧妙转入“望”字,以“寒梅”“雪水”点明时令。三、四句借“楚望”典故,回顾秦楚旧事,并写陆上所见。《左传·哀公六年》云:“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睢、章,楚之望也。”诗人紧扣“望”字,写小洲青草繁茂,模糊了视线。秦将白起攻楚,火烧“夷陵”,“土黑”“秦灰”精炼概括了这一史实。诗人并非单纯追叙历史,而是借山川抒兴亡之叹。楚国昔日的广阔与丰饶,终因秦人一炬而亡,而秦王朝的万世之业,如今也仅剩陈迹。诗人含蓄警示:帝王之业,难传千秋。联中“迷”“有”二字深具意味,“迷”既写草长之实感,亦写史事之迷惘;“有”既见历史之印记,亦叹山川依旧,王霸成灰。五、六句写江中景象,化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古歌,写船客之哀愁。“船从鸟道回”紧扣“望”字,写船夫之艰辛与三峡之迂回,诗人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另有深意。七、八句因望生联想。巫峡十二峰令人想起楚王梦神女之传说,荒台或为神女所居之阳台,永安宫则令人思及蜀先主刘备“崩年亦在永安宫”(杜甫《咏怀古迹》其四)。“何处所”呼应前文“迷”字,“荒台”与首联美景相映,生出无限感慨。“十二碧峰何处所?”令人感到神话传说之虚无,前朝往事亦成虚有。永安宫外,荒台孤立,争为帝王者,终成哀叹。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巧妙地借景抒怀,以凝练而含蓄的笔触将眼前之景与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融为一体。看似写景,实则怀古;看似怀古,又实为写景。怀古中蕴含深刻的感慨与识见,写景中又寄托了浓郁的情感。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客观的景象与主观的感受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这正是刘禹锡许多写景兼怀古诗的显著特点,展现了其深厚的艺术功力和独到的历史洞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送僧澄观》

下一篇:唐·张籍《楚妃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