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屠西来何施为":浮屠从西方来这里究竟做了些什么呢,
# 浮屠:佛塔,此指僧人。
"扰扰四海争奔驰":四海之内都搅扰得沸沸扬扬、奔波不已。
"构楼架阁切星汉":建造的佛寺楼阁上插云霄,
"夸雄斗丽止者谁":竞相夸耀雄伟华丽,这样的景象究竟是谁造就。
"僧伽后出淮泗上":僧伽大师后来在淮泗上出现,
# 僧伽:即僧伽大师。唐时西域人,龙朔中南游江淮,于泗州建寺,中宗亲赐名普光王寺。
"势到众佛尤恢奇":其声势比起其他佛门弟子,格外宏大奇特。
# 恢奇:壮伟突出。
"越商胡贾脱身罪":那些吴越与胡地的商贾为了摆脱自身的罪过,
"珪璧满船宁计资":满船的美玉珍宝,哪里还计较价值多少。
"清淮无波平如席":清清的淮水波平浪静仿佛是一领席子,
"栏柱倾扶半天赤":建塔时支撑的栏柱高耸,映得半边天空通红。
# 倾扶:指栏柱侧出,互相支撑依傍。
"火烧水转扫地空":即便经历火灾、水患,楼阁曾被毁坏殆尽,
"突兀便高三百尺":但又突然再次出现了高达三百尺的佛塔。
"影沉潭底龙惊遁":塔影映入潭底使龙也受惊而逃遁,
"当昼无云跨虚碧":白天无云的时候它也直跨青天之上。
# 虚碧:青天。
"借问经营本何人":如果要问一下经营这座塔的人是谁,
"道人澄观名籍籍":便是那声名赫赫的有道之人澄观。
# 籍籍:形容名声甚盛。
"愈昔从军大梁下":韩愈我过去曾经在汴州从军,
# 大梁:汴州。贞元十二年,韩愈入宣武节度使幕,为观察推官。
"往来满屋贤豪者":来来往往的人满屋都是贤豪之士。
"皆言澄观虽僧徒":他们都说澄观虽然是僧徒,
"公才吏用当今无":但他的才能如果做官吏的话将是当今所没有的。
# 吏用:有为吏之用。,公才:任三公之才。
"后从徐州辟书至":后来我又随徐州的辟书到那里做官,
# 辟书:征召之书。指贞元十五年从徐泗节度使张建封为推官。
"纷纷过客何由记":那时往来的宾客众多,我已记不清具体情形。
"人言澄观乃诗人":他们又说澄观是个诗人,
"一座竞吟诗句新":满座的人都争相吟诵他清新的诗句。
"向风长叹不可见":我向着风长声叹息无缘见到他,
"我欲收敛加冠巾":内心是多么希望让他还俗任官啊。
"洛阳穷秋厌穷独":洛阳穷尽的时候我正自感到穷困孤独,
"丁丁啄门疑啄木":便听到有人丁丁地敲门好像啄木鸟一样。
# 啄木:指啄木鸟。,啄门:打门。
"有僧来访呼使前":原来是有个僧人来访,我便请他前来,
"伏犀插脑高颊权":只见他脑门上骨高如伏犀,颧骨也凸出。
# 权:颧骨。,伏犀:前额中央至头顶的骨骼。古代骨相说,以伏犀为显贵之相。
"惜哉已老无所及":真可惜他如今年事已高不能再有所作为,
"坐睨神骨空潸然":坐看他的丰神骨骼令人潸然泪下。
# 神骨:犹说异相。骨:骨相。,睨:泛指注视。,坐:因。
"临淮太守初到郡":临淮太守刚刚来到郡中,
# 临淮:汉置临淮郡,唐改泗州。
"远遣州民送音问":便派遣他来我这里问候。
# 州民:指澄观。
"好奇赏俊直难逢":既好奇又赏俊,这种机会实在难以遇到,
"去去为致思从容":希望你回去的时候也带去我对太守的思念吧。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借洛阳秋日背景下佛寺建筑的宏伟奇丽景象、澄观僧俗兼通的形象及临淮太守遣民问候的情节,写出了韩愈与僧人澄观的交往,暗含对佛寺奢华之风的审视,也展现了自身对佛教人物的交往态度。
2. 写作手法
烘托:“临淮太守初到郡,远遣州民送音问”,借临淮太守刚到任,就特意派州民传递音信这一情节,从侧面烘托出澄观的人格魅力。太守的重视与主动问候,暗示澄观声望高、为人值得敬重,不直接写澄观自身如何出众,却以他人行为映衬,让其形象在这一情节里更显鲜明。
3. 分段赏析
“浮屠西来何施为,扰扰四海争奔驰。构楼架阁切星汉,夸雄斗丽止者谁”,开篇以对佛教东传后影响的追问起笔,“浮屠西来何施为”抛出对佛教传播意义的思考,“扰扰四海争奔驰”描绘出社会上因佛教引发的纷纷扰扰、竞相崇建佛寺的景象。“构楼架阁切星汉”用夸张手法,写佛寺建筑高耸仿佛触及星汉,凸显其宏伟奢华;“夸雄斗丽止者谁”以反问,强化对佛寺间攀比竞建、追求华丽现象的审视,为全诗探讨佛教相关人事做铺垫。“僧伽后出淮泗上,势到众佛尤恢奇。越商胡贾脱身罪,圭璧满船宁计资”,聚焦淮泗一带佛寺,“僧伽后出淮泗上,势到众佛尤恢奇”突出此佛寺在众多佛教建筑里,气势更为奇崛突出。“越商胡贾脱身罪,圭璧满船宁计资”,借越地商人、胡地商贾为脱罪,满载圭璧不计成本捐建佛寺的行为,侧面展现佛寺兴建背后的社会原因,反映出佛教在当时社会生活中与世俗利益的关联。“清淮无波平如席,栏柱倾扶半天赤。火烧水转扫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描绘佛寺周边环境与建筑遭遇变故后的状态。“清淮无波平如席”写淮河水面平静如席,营造出宁静氛围,衬托佛寺所处环境;“栏柱倾扶半天赤”刻画佛寺栏柱倾斜却映红半天的外观,显其曾有的壮观。“火烧水转扫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写佛寺历经火灾、水患等劫难,建筑被损毁后,却仍有部分突兀矗立达三百尺,突出其坚韧留存的态势,也暗表佛教建筑在波折中依旧受关注。“影沉潭底龙惊遁,当昼无云跨虚碧。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籍籍”,从佛寺奇景过渡到建寺之人。“影沉潭底龙惊遁,当昼无云跨虚碧”以奇幻之笔,写佛寺倒影沉入潭底惊走蛟龙,白天无云时建筑似跨越空碧,营造奇妙氛围,为人物出场铺垫。“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籍籍”引出主人公澄观,点明是他主持营建,且声名远扬,开启对澄观个人的叙写。“愈昔从军大梁下,往来满屋贤豪者。皆言澄观虽僧徒,公才吏用当今无”,借诗人自身经历,侧面写澄观才能。“愈昔从军大梁下,往来满屋贤豪者”回忆往昔在大梁从军时,交往之人多是贤能豪杰。“皆言澄观虽僧徒,公才吏用当今无”,通过众人评价,强调澄观虽为僧人,却具备可任官吏的公才,在当世难寻,凸显其才能出众,突破了僧徒身份的界限。“后从徐州辟书至,纷纷过客何由记。人言澄观乃诗人,一座竞吟诗句新”,续写澄观相关经历与才华。“后从徐州辟书至,纷纷过客何由记”说后来徐州征召文书到来,因来访过客众多,难以一一记全,侧面体现澄观受关注程度。“人言澄观乃诗人,一座竞吟诗句新”,借他人之口,传澄观兼具诗人身份,且吟诗时满座皆赞诗句新颖,展现其文学才情。“向风长叹不可见,我欲收敛加冠巾。洛阳穷秋厌穷独,丁丁啄门疑啄木”,抒发对澄观的仰慕与自身心境。“向风长叹不可见,我欲收敛加冠巾”,诗人对着风长叹,遗憾未能得见澄观,甚至想收敛行迹、以士人之姿(加冠巾)与之交往,尽显倾慕之情。“洛阳穷秋厌穷独,丁丁啄门疑啄木”,写在洛阳深秋,诗人厌烦孤独,听到敲门声疑是啄木鸟啄击,以环境和听觉感受,烘托内心孤寂,为下文僧人来访做铺垫。“有僧来访呼使前,伏犀插脑高颊权。惜哉已老无所及,坐睨神骨空潸然”,刻画来访僧人形象与诗人感慨。“有僧来访呼使前,伏犀插脑高颊权”,写有僧人来访,诗人唤其上前,描绘僧人“伏犀插脑高颊权”的相貌,展现人物特征。“惜哉已老无所及,坐睨神骨空潸然”,诗人感叹僧人已年老,自己难有更多交集,坐着凝视其神骨,不禁潸然,流露对时光与交往错过的惋惜。“临淮太守初到郡,远遣州民送音问。好奇赏俊直难逢,去去为致思从容”,借太守举动烘托澄观,收束全诗。“临淮太守初到郡,远遣州民送音问”,写临淮太守刚到任所,就派人远送音信问候,侧面体现澄观受敬重。“好奇赏俊直难逢,去去为致思从容”,诗人劝前往者,喜爱奇人、赏识才俊本就难遇,此去要从容致意,既呼应前文对澄观的推崇,也让全诗在对人物的肯定与嘱托中收尾。
上一篇:唐·韩愈《桃源图》
下一篇:唐·刘禹锡《松滋渡望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