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南春色到滹沱":迎娶咸安公主的队伍来到了滹沱,
# 漠南:亦作“幕南”,大漠之南,指蒙古大沙漠以南地区,汉代用以称匈奴,唐代为回纥居地,这里指回纥。
"碧柳青青塞马多":杨柳一片青翠,迎亲的蕃使多不胜数。
# 塞马:谓塞外蕃使之马。
"万里关山今不闭":万里关山现在都不再设防闭门,
# 闭:设防。
"汉家频许郅支和":大唐频频准许回纥的求和。
# 郅支:匈奴单于名,本名呼屠吾斯,为呼韩邪单于之兄,任左贤王,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自立为单于,并归顺汉朝,以后几年都来汉朝献。元帝初元元年(前48)杀汉使而叛,后来被汉派兵讨杀。据《汉书·匈奴传》记载,郅支单于被杀后,呼韩邪单于入汉朝见,请求和亲,元帝以宫女王嫱赐单于。呼韩邪单于十分高兴,上书愿为汉守护西北边疆,请汉罢除边防,以休养天子人民。元帝令臣下集议。郎中侯应列举十条理由,以为“夷狄之情,困则卑顺,彊则骄逆”,不可许。,汉家:此处指的是唐朝,唐人都以汉代唐。
中唐著名诗人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诗名卓著,世称“文章李益”,与李贺齐名。李益各体皆工,尤擅长七言绝句。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诗风悲凉慷慨,情调感伤。代表作品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塞下曲》。著有《李益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临滹沱见蕃使列名》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边塞诗。借漠南春色、碧柳塞马等景象,描绘了诗人前往滹沱会见蕃使的时间、地点及热烈场面,营造出边塞氛围;又借关山不闭、汉家与郅支议和,体现了当时边塞政治局势与民族关系,表达了诗人对会见的感想。
2. 写作手法
双关:“漠南春色到滹沱”,“春色”一语双关。既实指春天到来,漠南大地呈现出的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展现出滹沱河畔柳色青青的春意;又暗指因蕃使前来通好,给边塞带来如春天般和平安宁的氛围,象征着和平的希望降临边疆。烘托:“碧柳青青塞马多”中,“碧柳青青”描绘出边塞春日的柔美与生机,“塞马多”则勾勒出边塞地域特色和雄浑气息。二者相互映衬,以乐景烘托出此时边塞相对和平、充满活力的景象,展现出不同于传统边塞诗中萧索、紧张的氛围。借景抒情:“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诗人借“春色”“碧柳”“塞马”等景象,交织自然之景与对边疆局势的思考。“万里关山今不闭”描绘出边疆不再封闭对峙,呈现出开放和平之态。诗人既为这种和平景象而欣慰,又因深知边疆局势复杂,隐隐担忧和平能否长久。通过借景抒情,细腻地传达出对边疆和蕃局势既欣喜又忧虑的复杂心境。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两句“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细腻勾勒了会见的时空背景与热烈氛围。“漠南”,即蒙古大沙漠以南,历史上曾是匈奴与回纥的领地,此处特指回纥所在地。而“春色”一词,既描绘了春日里绚烂的自然风光,又巧妙地隐喻了蕃使——咸安公主,她已被唐朝册封为象征智慧、端正、长寿、孝顺的可敦(回纥可汗之妻的尊称)。因此,“漠南春色”不仅是对公主的美称,更寓意着春天的到来与和平的希望。诗中的“塞马多”则形象地描绘了此次回纥使团规模之庞大,上千匹骏马在滹沱河上昂首挺立,构成了一幅壮观而热烈的场面。春风轻拂,杨柳依依,滹沱河畔的春光不仅映衬出人们的喜悦之情,更象征着唐与回纥之间的和睦关系。“万里关山今不闭,汉家频许郅支和。”则是诗人对此次盛会的深刻感想。他借用汉代郅支单于与呼韩邪单于的历史典故,表达了对于唐与回纥和好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边防废弛的隐忧。诗人认为,虽然唐与回纥的和好是应当的,但加强边防同样至关重要。因为历史上的回纥也曾有过入侵中原的记录,如公元778年回纥入侵太原,造成唐军重大伤亡。因此,“频许”二字不仅意味着和好的频繁,也隐含着对回纥可能再次叛乱的警惕。诗人提醒世人,在享受和平的同时,不应忽视边防的安全,以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其自然流畅、清新脱俗的笔触,展现出一种优美而深远的美感,令人读来倍感清爽。前半部分细腻地描绘了景色,从远方的辽阔草原到近处的细微景致,层次分明,引人入胜;而后半部分则深情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含蓄而富有内涵,令人回味无穷。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草原美景的颂扬,更是一首讴歌民族和谐、国家昌盛的和平之歌,它传递出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赞美,以及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
# (1)因见蕃使列名高署,乃知中国常有和戎之举,夫惟频许郅支和,故存色得通塞外也,然虏叵测,万里江山不闭,恐非长策。(2)“频许”二字最得体,中国于夷狄可战而后可守,可守而后可和。操纵予夺权在我也,后世以金缯絮帛,屈体而取和,首顾居其下,足反居上,颠倒甚矣。乃以三表五疏为独疏也。可乎?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有气馅,得体。
清乔亿《大历诗略》
# 刺时得体。
清钱良择《唐音审体》
下一篇:唐·徐敞《虹藏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