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上风雨来":河面上风雨骤起,
"须臾满城阙":不一会儿便弥漫了整个城郭。
"岧峣青莲界":那高耸入云的佛寺,
# 界:一作宇。,岧峣:山峰高峻的样子。
"萧条孤兴发":一片寂静冷落,我孤独的意兴油然而生。
"前山遽已净":前面的山峦转眼间已被风雨洗刷干净,
"阴霭夜来歇":傍晚的云雾到夜里也停歇了。
"乔木生夏凉":高大的树木在夏日里生出凉意,
"流云吐华月":流动的云朵间露出明月。
"严城自有限":森严的城池虽然有界限,
# 严城:戒严之城,此指洛阳。唐代各都城夜晚实行宵禁,禁止居民通行。
"一水非难越":但一水之隔并非难以跨越。
# 一水:此指洛水。唐代伊水、洛水和大运河之通济渠均交汇于洛阳城中。
"相望曙河远":望着银河,觉得它很遥远,
# 河:一作何。
"高斋坐超忽":我在高斋中独坐,思绪飘忽不定。
# 超忽:遥远的样子。指心神突然远逝。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
韦应物(735?~790?),唐代诗人。字义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氏世为三辅名族,天宝时,为玄宗侍卫。后为滁州、江州刺史及左司郎中,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并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各体皆擅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作品有《采玉行》《夏冰歌》《滁州西涧》等。有《韦苏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感怀诗。诗中描绘了诗人于大历六年夏罢官后闲居同德寺时,雨后所见的景象,表达了诗人静观天地时所产生的哲思,抒发了其超脱尘俗的心境以及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前山遽已净,阴霭夜来歇。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此句描绘了雨后天晴,前山明净、阴霾消散,乔木生凉、流云托月的清幽之景。诗人借这清新明丽之景,传达出内心经过风雨洗礼后的澄澈、宁静。
3. 分段赏析
开篇前四句,“川上风雨来,须臾满城阙。岧峣青莲界,萧条孤兴发”,诗人从雨来起笔,别出心裁。描绘川上风雨骤至,瞬间笼罩满城,而自己身处山顶的佛寺“青莲界”,在风雨中孤独之感油然而生,此为风雨遽来,引发孤兴。此部分不仅勾勒出一幅风雨交加的磅礴画面,更巧妙地借景抒情,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岧峣”“萧条”“孤”等字词连用,生动刻画出诗人孤高的形象,“孤兴”二字成为全诗关锁,体现诗人独特的心境与感悟。中间四句,“前山遽已净,阴霭夜来歇。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描绘雨霁天净之景。转眼间,前山被风雨洗净,阴霾消散,乔木送来夏日清凉,流云间涌出皎洁明月。此景设色精妙,层次细腻,“生”“流”“吐”三字赋予景象动感,使画面清澄而不柔弱,秀丽且蕴含深意,堪称传诵的名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致描绘,展现出心境的变化,仿佛自己的心地也如被凉雨洗净、明月照彻般空明,这不仅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更反映出其内心在自然洗礼下的澄净。末尾四句“严城自有限,一水非难越。相望曙河远,高斋坐超忽”,因势导入怀友之情。诗人虽身处城中,严城有界,但一水并非难以跨越,心中急切盼望洛城宵禁结束,能早日与友人相聚。此时天河渐远,而诗人的心已超越城池阻隔,飞向友人身旁。这种对友人的思念与渴望相聚之情,真挚而强烈。诗人如此兴奋,源于他从自然界风雨清暑的景象中获得感悟。联系其去官原因,不难发现,他似乎从风雨涤荡暑气中,感到人生的尘垢也会被时间风雨驱散;又仿佛领悟到只要保持内心纯洁,便能自在适意。这种感悟被他称作“孤兴”,反映出其前期心境。与后期《寄全椒山中道士》相比,二者诗境皆澄远,但本诗境界更为开朗,词气狷急,还留存着少年为三卫郎时的豪侠之气,而诗中的景象明显带有六朝余韵。经初、盛唐发展,此时这种余韵已转化为对整体境界的提炼与把握。
# “流云吐华月”,酷似魏人语。
明袁宏道《韦孟全集》
# 胸中有此,腕下适尔得之,则知其本富而力强也。以此读“前山遽已净”四句,方得不负作者。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韦应物冰玉之姿,蕙兰之质,粹如蔼如,警目不足,而沁心有馀。然虽以澹漠为宗,至若“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日落群山阴,天秋百泉响”、“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一为风水便,但见山川驰”、“何因知久要,丝白漆亦坚”,正如嵇叔夜土木形骸,不加修饰,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恃秀。
《载酒园诗话又编》
# 凝而不涩,是精于《选》体者。
《茧斋诗谈》
# 眼前语,却极生新(“乔木”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韦公亦能作秀语,如“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馀”、“日落群山阴,天秋百泉响”、亦足敌王、孟也。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秋崖曰:“韦苏州‘流云吐华月’句,兴象天然。觉张子野‘云破月来花弄影’句,过于着力,谷村未答,忽暗中人语曰:“岂独着力不着力,意境迥殊;一是诗语,一是词语,格调亦迥殊也。”
清朱克敬《雨窗消意录》
上一篇:唐·李白《别鲁颂》
下一篇:唐·高适《东平路作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