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ái
xīn
yuè

朝代:唐作者:李端浏览量:2
kāi
lián
jiàn
xīn
yuè
biàn
便
xià
jiē
bài
rén
wén
běi
fēng
chuī
qún
dài

译文

撩开门帘,只见一轮新月悬挂夜空,立即下台阶,双手合在胸前,深深地叩拜。对着新月细语喃喃,旁人难以听清,只有微微的寒风,吹起那盈盈纤柔的裙带。

逐句剖析

"开帘见新月":撩开门帘,只见一轮新月悬挂夜空,

# 开帘:撩开门帘。

"便即下阶拜":立即下台阶,双手合在胸前,深深地叩拜。

# 便即:一作“即便”。即:立即。

"细语人不闻":对着新月细语喃喃,旁人难以听清,

# 细语:指少女对月喃喃细语,悄悄倾诉心里的话。古代有月下老人主管人间婚姻的传说。

"北风吹裙带":只有微微的寒风,吹起那盈盈纤柔的裙带。

# 裙带:一作罗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拜新月》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属于闺情题材的诗作。此诗前两句以“开帘见月”“下阶便拜”的动作描写,细腻展现闺中女子见月即拜的急切与微妙心理,后两句通过“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的细节,刻画其拜月时情感专注又娇羞隐秘的神态。全诗纯用白描手法,以娴美动作、轻柔细语与亭立倩影勾勒人物,不事雕琢却生动烘托出女子拜月时的虔诚纯真之情,营造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风格清新秀美,近似乐府民歌,虽未明标人物身份,却以普世的情感与细节,在简洁的篇幅中传递出深婉的情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李端(?~?),唐代诗人。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大历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为杭州司兵参军。曾隐居衡山,自号衡岳幽人。约卒于贞元初。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与钱起、卢纶等并称。其尤喜作律体,多酬赠唱和之作,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代村中老人答》《宿石涧店闻妇人哭》《巫山高》《赠康治》等为传世佳作。今有《李端诗集》3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拜新月》创作时间虽不详,但唐代民间与宫廷盛行拜新月风俗,此俗幽美诗意且影响后世,因月与婚姻爱恋相关,古代妇女常借此祈求夫妻团圆、幸福长寿或寄托心愿哀思。诗人李端独辟蹊径,以“以动表拜月,以神诉衷情”的独特构思,通过描绘女子拜月的动作与神态,含蓄传递其内心诉求,既记录了这一富有文化内涵的民俗现象,又以白描手法赋予诗作深婉情韵,让拜月这一传统习俗在诗中得以生动留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闺阁拜月题材的五言绝句,借“女子开帘下阶拜月、细语祷祝”的生活景象,写出了唐代民间拜月风俗中女子对美好心愿的虔诚寄托,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幽美含蓄的民俗图景。

2. 写作手法

白描:全诗以极简的动词勾勒人物形象:“见”月时的惊喜、“下”阶时的敏捷、“拜”月时的虔诚,无需修饰词,仅凭动作顺序便展现人物心理转折。如“开帘见月”“下阶便拜”,用最直白的叙述呈现场景,却让人物急切、真挚的情态跃然纸上。铺垫:前两句以“开帘”“下阶”“拜月”三个连续动作,刻画女子见月即拜的急切姿态,暗中铺垫其内心积郁已久的心事——因无人倾诉而托于明月的无奈,为后两句“细语诉心”的情感爆发埋下伏笔。“便即”二字强化动作的突发性,凸显情感的迫切性,使“拜月”行为成为内心隐秘的自然流露。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开帘见月”的瞬间,闺中女子的惊喜与心湖骤澜被“见”字定格——未及思索便“下阶”的敏捷,仿佛月光突然照亮了久积的心事。“便即下拜”的不拘仪式,透着一股急切:或许是无人可诉的愁绪,或许是深藏的祈愿,此刻都化作对月的本能信赖。“下”字写动作之快,见心情之迫切;“拜”字显姿态之诚,见信仰之纯粹。三个连贯动作(见—下—拜)如镜头快切,既省去了心理描写的赘言,又让“忽然想拜”的微妙心态跃然纸上——不是刻意为之的仪式,而是情动于中的自然流露,为后两句的私密倾诉埋下伏笔。后两句:“细语人不闻”以听觉留白引发想象:少女口唇翕动,喃喃祷祝,声音轻得似蚊蚋振翅,连诗人都无从听闻。这“不闻”恰是妙笔——若直书祷词,便坐实了愁怨或祈愿,失了含蓄;现只存“细语”的形态,反让读者在寂静中揣度万千可能:是盼远人归期,还是求姻缘顺遂?更妙的是“北风吹裙带”的细节:凛冽夜风中,罗裙飘带如流水般翻飞,与少女静立的身影形成动静对比。这飘动的裙带,既是客观环境的描摹,亦是内心波澜的外化——她沉浸于拜月的专注,竟不觉寒风侵体,唯有衣袂随思绪起落。诗人以“细语”的虚写与“裙带”的实写相衬,让少女的娇羞、虔诚与隐秘心事,都在“似闻不闻”的朦胧中若隐若现,如月下薄雾笼罩的花枝,看得见轮廓,却嗅不透芬芳,将东方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写到了极致。

4. 作品点评

《拜新月》在艺术表现上极具特色,诗人纯以白描手法勾勒人物,通过“开帘见月便拜”的娴美动作、“细语人不闻”的轻柔絮语,以及“北风吹裙带”的亭立倩影,不加雕琢地展现人物情态。这种写法如同用素笔勾勒轮廓,将隐秘心事藏于动作细节之中,既不直抒胸臆,也不刻意渲染,却让少女拜月时的虔诚与纯真自然流露,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末句无紧要,用之便佳绝佳绝。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语语幽细。末句无紧要,自好。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引郭云

# 乐府贵浑厚,此闺情中之幽细者。

明高棅《唐诗正声》引吴逸一

# 有古意。

明末清初陆时雍《唐诗镜》

# 心有所怀,故见月即拜,以情诉月,而人不闻,独风吹裙带耳。此《子夜歌》之遗声也。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

# 含情言外,结得古乐府之妙。

清张惣《唐风怀》引季贞

# “北风”字老甚!风吹捃带,有悄悄冥冥之意。此句要从旁人看出才有景,若直说出所语何事,便是钝汉矣。画家射虎,但作弯弓引满之状;洗砚图,但画清水满池,而弃一砚于中,与此同一关捩。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对月诉情,人自不闻语也。近《子夜歌》。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便即”来得紧凑,“细语”又来得稳贴。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

# 六朝乐府妙境,从太白《玉阶怨》、《静夜思》脱胎。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上三句写照,心事已是传神,但试思“细语人不闻”下如何下转语?工诗者于此用离脱法,“北风吹裙带”,此诗之魂,通首活现矣。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隽不落佻(末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三四颇具风致,用意少而含意多也。

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周敬:有古意,闺情中幽细者。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江若镜:含不尽之态于十字之中,可谓善说情景者。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下一篇:唐·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