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xiān
zhǎng

朝代:唐作者:刘象浏览量:3
wàn
tíng
tíng
xiāo
chéng
qíng
chéng
zhāo
tiān
chí
shuǐ
xiàng
rén
jiān
jiù
hàn
miáo

译文

万古以来高高挺立靠着青天,不能擎天也不能招引。不如捧取天池的水,洒到人间救助干旱的禾苗。

逐句剖析

"万古亭亭倚碧霄":万古以来高高挺立靠着青天,

"不成擎亦不成招":不能擎天也不能招引。

"何如掬取天池水":不如捧取天池的水,

# 天:一作莲。

"洒向人间救旱苗":洒到人间救助干旱的禾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仙掌》是唐代诗人刘象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以“仙掌”为描写对象,首句写其万古挺立在云霄之上,次句点出它既不能擎天也不能招引,后两句转而设想用天池水救济旱苗。全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仙掌寄托心系百姓、关怀民生之情。语言简练,意象鲜明,体现了诗人的济世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刘象,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孤寒,宣宗大中时即举进士,然屡试未第。僖宗幸蜀时,象亦随驾入蜀。时象已有文名,梁震曾投文请益。昭宗天复元年(901),礼部侍郎杜德祥知贡举,以象已70岁,特放其与曹松、王希羽、柯崇、郑希颜等人进士及第。时5人年皆老大,号为“五老榜”。昭宗特下诏授五人官,象为太子校书。生平事迹散见《唐摭言》卷八、《鉴诫录》卷九、《唐诗纪事》卷六一、洪迈《容斋三笔》卷七。象擅诗,所作《咏仙掌》一诗最为人所称道,称象为“刘仙掌”。《全唐诗》存刘象诗10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刘象多次应试不第,出身孤寒,晚年得中进士,其经历让他关注民间疾苦,创作《咏仙掌》寄托济世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介绍了仙掌的形象,描绘了它倚立碧霄、无法擎天招引,以及想用天池水救旱苗的情景,体现了诗人的济世思想,营造了关切民生的氛围,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不成擎亦不成招”与“洒向人间救旱苗”形成对比,前者写仙掌无所作为,后者写其设想中的济世之用,突出了诗人关注民生的主旨。

3. 分段赏析

“万古亭亭倚碧霄”,“万古”写出时间的久远,“亭亭”描绘仙掌挺拔的姿态,“倚碧霄”点出其高耸入云的位置。此句勾勒出仙掌屹立云霄的雄伟景象,为下文议论其作用做铺垫,字里行间透着对其形态的描绘。​“不成擎亦不成招”,“不成擎”指不能擎天,“不成招”指不能招引,直接点出仙掌没有实际功用。这两句看似否定仙掌,实则为后文提出其应有之用做反衬,让情感有了转折的基础。​“何如掬取天池水”,“何如”引出作者的设想,提议仙掌取天池之水。此句由对仙掌无用的感慨转向积极的设想,语气中带着期盼,为末句的济世之举做铺垫,衔接自然。​“洒向人间救旱苗”,“洒向人间”写出行动的方向,“救旱苗”点明目的。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希望仙掌能救济百姓的心愿,将对民生的关切融入诗句,情感真挚,凸显了全诗的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偓《长信宫二首》

下一篇:唐·任翻《宿巾子山禅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