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曾一别":十年之前我们曾经分别,
# 曾一别:曾经分别。别,分别。
"征路此相逢":在漫漫征途上再次相遇。
# 相逢:相遇。,征路:远行的路途;征途;行程。南朝宋鲍照《还都道中》诗之一:“鸣鸡戒征路,暮息落日分。”路,一作“旆”。
"马首向何处":驱马作别又将去向何处?
# 马首向何处:马头的方向,即将駆马而去的方向。马首:马头。《仪礼·士丧礼》:“君至,主人出迎于外,门外见马首,不哭。”
"夕阳千万峰":看那夕阳下的万壑千峰。
# 千万峰:万壑千峰。
中唐时期文学家
权德舆(759~818),唐代文学家。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后徙于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名士权皋之子。以文章进身,由谏官累迁至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于山南东道节度使任。谥文,后人称为权文公。权德舆为贞元、元和两朝文坛盟主,也是中唐台阁体的重要作家。其创作以文章著名,为文“尚气尚理”,主张“体物导志”“有补于时”,不满于“词或侈靡,理或底伏”之衰薄文风。其文弘博雅正,温润周详。其诗以五言居多,五古、五律赡缛浑厚,颇多佳作。严羽《沧浪诗话》谓其诗“有绝似盛唐者”。代表作品有《两汉辨亡论》《玉台体》《岭上逢久别者又别》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重逢惜别诗。这首小诗,用朴素的语言叙写了十年阔别后在征途中重逢,却又随即分别的情景,引发了双方的人事沧桑之感以及对彼此今昔情景的联想。
2. 写作手法
设问:“马首向何处?”句是充满咏叹情调的轻轻一问,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穷感慨,加强了世路茫茫的情味。
3. 分段赏析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两句,淡淡道出双方“十年”前的“一别”和此时的再次“相逢”。从诗题里以“久别者”泛称对方来看,双方也许并非是挚友。这种泛泛之交之间的“别”与“逢”,按常理来说,“别”留不下深刻印象,“逢”也掀不起情感波澜。可毕竟一别一逢之间,间隔了十年之久的漫长岁月,即便没有波澜,也自然会引出双方对人事沧桑变化的感叹以及对彼此今昔情景的关注。“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两句,描绘了重逢后又将分别的场景。这首诗的重点,并不在于抒写久别重逢后的感触,而是要抒写重逢后又一次匆匆别离时的情味。分别在即,马首所向,前方是莽莽的群山万壑,西斜的夕阳正将一抹余光照向峭立无语的山峰,这恰似一幅在深山夕阳下悄然分别的素描,不加刻画,不施色彩。诗人撇开“相逢”时的一切细节不写,没有对作别双方表情、动作、语言、心理作任何的具体描绘,而是直接从“逢”跳到“别”,却自有一番引人遐思的意境。千万座山峰在斜阳下静默无言,境界静谧又略带荒凉,让这场离别染上了黯然神伤的色彩。马头朝向的地方,群峰耸立、万峦汇聚,正暗示着前路漫长。在夕阳的余晖与朦胧的暮色中,更让人产生一种环顾四周、茫然无措的感觉。这样的情景,再加上久别重逢旋即又再别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就使得眼前的情景在无形中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它会让人联想到,在人生的旅途中,离别与相聚、分别与重逢,总是如此偶然又如此仓促,一切都难以预料。诗人或许并非有意借这场离别来阐释人生道路的哲理,但面对“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的景象时,心中涌起怅然若失的思绪,是完全能够体会到的。第三句采用充满咏叹情调的轻轻一问的方式而不是通常的叙述,第四句则宕开写景,以景结情,都在无形中流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尽感慨,加强了世路茫茫的情味。可以说,三、四两句正是诗人眼中所见之景与心中所生之感的交融,达到了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
4. 作品点评
这首五绝以咏叹发问,以不施刻画的景语黯然收束,浑然一体,从中可以体味到五绝平淡中蕴含的深永情味、朴素中具有的天然风韵的特点。
# 以十字道一字(事)者,拙也,约之以五字则工矣;以五字道一事者,拙也,见数事于五字则工矣。如韦应物“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权德舆则以“十年曾一别”五字尽之。……此所谓炼字、炼句尤不如炼意也。
清诗论家冒春荣《葚原诗说》
# 此诗从别时着想,末句言别后不可见也。
清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