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初捐宴赐金":朝廷为振作边境守军的士气,奖励他们宴会费,
# 宴赐金:金海陵王正隆年间,朝廷为了振作士兵们的士气,拨款给驻守边关的部队,作为宴会费。
"当时南牧已骎骎":当时蒙军已加紧侵略南方。
# 骎骎:形容走得快。,南牧:南下放牧,在此借喻蒙古骑兵南侵。
"只知灞上真儿戏":只知金军有如汉霸上驻军,军纪松弛,潜伏危机,
# 真儿戏:此借喻金军纪律松弛,不堪一击。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汉文帝往霸上、棘门军营巡视,俱直驰而入,及至周亚夫营,守卫森严,不得入。文帝叹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昔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部。
"谁谓神州竟陆沉":但想不到的是国家竟因此沦亡。
# 陆沉:灭亡。,竟:一作遂。,神州:中国。
"华表鹤来应有语":仙鹤再次降临,停在华表上,看到“城郭如故人非昔”景象,心情非常沮丧,
# 华表: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
"铜盘人去亦何心":铜盘人被迁徙,心情又当如何。
# 何心:心情如何。,铜盘人:汉武帝晚年,听信方士之言,于长安建章宫筑神明台,上铸铜人,手持承露盘,以承接高空露水,供帝饮用以求长寿。
"兴亡谁识天公意":国家的兴亡,取决于天意,有谁可以预料,
# 天公意:上天的意思。
"留著青城阅古今":历经劫难而不变的青城,便是历史的见证。
# 古今:历史的变迁。,青城:地名,北宋徽、钦二宗降金处,位于汴京城南约五里。国初取宋,于青城受降。,著:一作着。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以血泪凝铸亡国实录。诗人于国破被俘、押解出京之际,以冷峻笔触回瞰历史轨迹,痛陈金廷统治者苟安误国之罪:军备废弛如“灞上儿戏”,权谋短视酿“神州陆沉”。面对青城宫阙——这座曾见证靖康之耻的劫灰之地,此刻又目送金室宗亲踏上北狩之路,诗人将黍离之悲熔炼为“铜仙辞汉”的铅泪与“华表鹤归”的唳声,双重意象交织出对故国文明的无限眷恋。字里行间激荡着历史循环的苍凉叩问,更迸发出对王朝倾覆的椎心愤慨,使全诗既成金源绝笔,亦为中原治乱兴衰的永恒镜鉴。
2. 分段赏析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以四联层层递进,剖解金亡之因:首联“塞外初捐宴赐金,当时南牧已骎骎”以“初”“已”二字刺破金廷决策层的致命盲视——塞外刚行绥靖之策(宴赐金),蒙古铁骑(南牧)早已疾驰南下。“骎骎”马蹄声如催命符,与统治者“以贿求和”的怠惰形成血色反差,恰似溃堤前夕仍醉饮笙歌。颔联“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遂陆沉”借《史记》灞上驻军之典,撕开金军“军纪涣散如儿戏”的脓疮,以“神州陆沉”的惊愕反诘,将“武备废弛”与“江山易主”焊成因果锁链,“只知”“谁谓”的陡转迸发诗人亲睹巨变时肝胆俱裂的震颤。颈联“华表鹤来应有语,铜盘人去亦何心”以“去—来”位移构建文明劫毁的双镜:丁令威化鹤归来的“城郭如故人非昔”,映照青城宫阙易主的黍离之悲;金铜仙人辞汉的“清泪如铅”,折射遗民泣血之痛。两典借物象恒常(城阙/铜人)与文明消逝(国祚/族群)的残酷对位,铸成沈德潜所言“工炼中肝肠崩裂”的史诗蒙太奇。尾联“兴亡谁识天公意,留着青城阅古今”将青城化为时空琥珀——1127年金人于此受宋降表,1233年蒙古于此屠戮金室,百年间“兴—亡”悖论在此循环重演。所谓“天意”实为统治无能的遮羞布,而青城宫墙的血痕则成永恒史鉴:当王朝更迭的潮汐退去,唯见权力游戏里永不湮灭的人祸基因。
3. 作品点评
全篇以三重典故经纬交织,铸成沉郁顿挫的亡国悲歌,收束于“留著青城阅古今”——这座曾见证靖康之变(1127)北宋倾覆的城阙,百年后又目送金室宗亲踏上北狩之路,双重劫灰在青城台基上交叠,将两朝覆灭的宿命循环凝为史册中血泪交织的注脚。诗人以时空折叠之术,令铜仙辞汉的泪痕与鹤唳青城的哀鸣,在历史回音壁上共振出永恒的警世长叹。
# 遗山诗佳极多,大要笔力苍劲,声情激越。至故国故都之作,尤沉郁苍凉,令读者声泪俱下。
清沈德潜《宋金三家诗选》
上一篇:金·马定国《登历下亭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