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xià
tíng
yǒu
gǎn

朝代:金作者:马定国浏览量:1
nán
dāng
wèi
hǎi
yóu
yòu
xié
shū
jiàn
dōng
zhōu
yān
héng
běi
zhǔ
wǎn
luò
nán
shān
hóng
鸿
yàn
qiū
guó
sāng
lián
diàn
yòng
bīng
xíng
shì
jiē
yíng
qiū
shāng
zāi
jiàn
huán
gōng
qiān
rào
chéng
kōng
shuǐ
liú

译文

男子应当为了游历天下而奔走,又带着书籍和宝剑在东州游历。烟霭横亘在北渚,芰荷已到傍晚时分,南山树叶飘落,鸿雁南飞,已是秋天。富国的桑麻连接着鲁地的郊野,军事形势与营丘相连接。令人伤感啊,见不到齐桓公的功业,千年来,只有江水空自绕着城池流淌。

逐句剖析

"男子当为四海游":男子应当为了游历天下而奔走,

"又携书剑客东州":又带着书籍和宝剑在东州游历。

"烟横北渚芰荷晚":烟霭横亘在北渚,芰荷已到傍晚时分,

"木落南山鸿雁秋":南山树叶飘落,鸿雁南飞,已是秋天。

"富国桑麻连鲁甸":富国的桑麻连接着鲁地的郊野,

"用兵形势接营丘":军事形势与营丘相连接。

"伤哉不见桓公业":令人伤感啊,见不到齐桓公的功业,

"千古绕城空水流":千年来,只有江水空自绕着城池流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历下亭有感》是金代诗人马定国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描写了诗人携带书剑东游时的豪迈心境,刻画了北渚菱角荷花与南山飞雁的秋季景致,同时展现了鲁地桑田、营丘军事要地等地理特征,通过引用齐桓公的典故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怀。其中“烟横北渚芰荷晚,木落南山鸿雁秋”两句呈现了金代时期历下亭周边的秋日景象,证实了历下亭在金代依然存在的历史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历下亭始建于北魏,北宋尚存,金代时仍存在。马定国登临位于济南府的历下亭,触景生情写下此诗,诗中内容反映了当时历下亭的历史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介绍了诗人登历下亭的所见所感,描绘了秋日景色、地理风貌及历史联想,体现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营造了沉郁的氛围,表达了对桓公霸业不再的伤怀与感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伤哉不见桓公业,千古绕城空水流”,巧用齐桓公霸业的典故。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霸主,曾多次会合诸侯,成就了一番显赫的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作者在诗中提到再也见不到这样的霸业,借齐桓公霸业已成过往的感慨,将历史的兴衰与眼前绕城流淌的江水相结合,抒发了对时光流逝、霸业不再的历史兴衰之叹。对偶:“烟横北渚芰荷晚,木落南山鸿雁秋”“富国桑麻连鲁甸,用兵形势接营丘”,对仗工整,前者描绘秋日景象,后者展现地理风貌,使诗句节奏鲜明,增强了画面感和表现力。借景抒情:“烟横北渚芰荷晚,木落南山鸿雁秋”,借北渚烟霭中的芰荷、南山飘落的树叶与南飞的鸿雁等秋日景物,营造出萧瑟的氛围,融入了诗人登亭时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首联“男子当为四海游,又携书剑客东州”,首句直抒胸臆,表达男子应当游历天下的壮志豪情;次句写自己带着书籍和宝剑游历东州,“书剑”展现了文武兼具的形象。两句开篇点出东游的缘由和志向,充满豪迈之气,为后文登亭所见所感奠定基调。​颔联“烟横北渚芰荷晚,木落南山鸿雁秋”,这句描绘了秋日登亭所见之景,北渚之上烟霭弥漫,芰荷已显傍晚的萧瑟;南山中树叶飘落,鸿雁南飞,点明了深秋时节。景物描写细腻,营造出苍凉的氛围,既展现了历下亭周边的秋景,又暗合了诗人怀古的心境。​颈联“富国桑麻连鲁甸,用兵形势接营丘”,前句写鲁地郊野桑麻繁茂,展现出当地农业发达、百姓富足的景象;后句描述营丘一带的军事形势,体现出此地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两句从经济和军事两方面勾勒出当地的地理风貌,展现了地域特色。​尾联“伤哉不见桓公业,千古绕城空水流”,“桓公业”指齐桓公的霸业,诗人感叹如今已见不到那样的功业,只有绕城的江水千古以来空自流淌。借历史典故抒发对世事变迁、霸业成空的感慨,“空”字流露出深深的惋惜与无奈,让全诗的怀古之情更为浓厚。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景色与地域风貌,结合历史典故,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风格沉郁中见豪迈,展现了金代诗歌的特点,为研究金代文学和历下亭的历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金·段克己《江城子·牡丹》

下一篇:金·元好问《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