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江归路杳":回故乡浙江的路途那么遥远,
# 淅江:即今河南淅川。
"西南却羡、":真羡慕那飞往西南的、
"投林高鸟":山林的鸟儿。
# 高鸟:暗指高人隐士。
"升斗微官":官职卑微,俸禄微薄,
"世累苦相萦绕":还有烦心事缠绕。
"不似麒麟殿里":不像麒麟殿里的功臣,
# 麒麟殿:即麒麟阁。汉宣帝曾画功臣霍光、张安世、赵充国、苏武等十一人于其上。
"又不与、":又不像、
"巢由同调":巢父、许由那样有才华。
# 巢由:巢父,许由,皆古之高士。
"时自笑":常常取笑自己,
"虚名负我":空有一身虚名,
"半生吟啸":余生都在哀叹。
# 吟啸:悲慨声。
"扰扰马足车尘":在奔波劳碌的纷扰中,
# 扰扰:纷扰。
"被岁月无情":无情的岁月,
"暗消年少":早已把我的年华消磨。
"钟鼎山林":荣华富贵、归隐山林,
# 钟鼎山林:钟鼎,指富贵。山林,指隐逸。
"一事几时曾了":都无所谓了。
"四壁秋虫夜雨":夜晚,秋虫在雨中鸣叫,
"更一点、":还有一点、
"残灯斜照":微弱的灯光在斜斜地照耀着。
"清镜晓":对着镜子,
"白发又添多少":数数白发多了多少。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词。借对“杯”的咏叹,通过描绘“四壁”等简淡景象,写尽对故园难归的叹惋、功名仕宦的厌倦、隐显两难的矛盾,以及时光流逝中青春不再、仕途徘徊的怅恨之情。
2. 写作手法
倒装:“时自笑,虚名负我,平生吟啸”运用倒装,正常语序应为“时自笑,我负虚名,平生吟啸”,通过将“虚名负我”倒装,强调了词人深感被虚名所累,突出内心的无奈与自嘲,使情感表达更强烈,同时与前文“升斗微官”等所营造的压抑氛围相呼应,形成情绪的递进。首尾呼应:开篇写对浙江别业“归路杳”引发的诸多思绪,流露对往昔的怀念与当下的怅惘;结尾处“清镜晓,白发又添多少”,清晨对镜见白发新增,回扣前文岁月蹉跎之感,从往昔游乐的遥想到如今青春消尽的喟叹,以时光变化呼应开篇心境,使全词情感完整连贯。插叙:上片在抒发对故园、功名感慨时,插入“元好问青年时期尚值金与南宋议和后的苟安局面,必曾流憩别业,啸傲江山”这一插叙内容,补充交代青年时光,与后文元兵压境后的境遇对比,丰富人生经历层次,凸显时代变迁对词人心境的影响。正面描写:“四壁秋虫夜雨,更一点、残灯斜照”词人直陈眼前所见:家中四壁空空,秋夜的虫子在角落里哀鸣,冰冷的夜雨淅淅沥沥敲打着窗户,还有那一盏残灯发出微弱的、斜斜的光亮。通过对这些室内景象细致入微的刻画,将孤苦、凄凉的氛围直观地呈现出来,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词人所处环境的黯淡与内心的愁苦。用典:“不似麒麟殿里,又不与、巢由同调”两句化用典故。“麒麟殿”典出汉代麒麟阁,汉宣帝曾将十一位功臣画像陈列于此,象征建功立业;“巢由”指巢父与许由,是上古拒绝帝王禅位的隐士。词人以“不似”“不与”的否定句式,表明自己既无法如功臣般留名青史,又不愿学隐士遁世归隐,借典故直白展现出仕途挣扎与归隐矛盾的现实困境。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便抒发对故园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深沉叹息。先将笔触落在浙江别业之上,借此点明题目,也由此牵出万千纷杂的思绪。“浙江”明确地点,而“归路杳”意味着回归别业的道路已然毫无踪迹可循。元好问青年时,正值金与南宋议和后的短暂安稳阶段,想必常流连于别业,快意于山水之间;可等到元兵大兵压境,金国摇摇欲坠,便只能靠着回忆往昔游乐来慰藉心怀,诸多往事也就此被勾起。接着,倾诉对功名仕宦如同嚼蜡般的喟叹。“西南仰羡,投林高鸟”,只能徒然歆羡高飞入林的鸟儿,暗自感伤自己漂泊羁旅的处境。这里的浙江,乃是丹江支流,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投林高鸟”借助鸟儿向西南方向飞翔,映衬出自己被困围城的压抑心境。随后,展现隐显难定、啼笑皆非的矛盾心理。“升斗微官,世累苦相萦绕”,从当下所处的实际状况出发,进一步剖析内心的烦闷:俸禄微薄、官职低微,已然让人不满;再加上世俗的牵累缠身,如同陷入尘网,愈发觉得难以忍受。一个“苦”字,将被困的窘迫之感与追悔之意尽显无遗。“不入麒麟画里,又不与、巢由同调”两句,顺着“苦”字深入:在世俗纷扰的缠绕下,既无法在麒麟阁留下显赫功名,又不能追随巢父、许由归隐箕山,进与退皆受阻,实在难以自我开解。“时自笑,虚名负我,平生吟啸”,暂且放松笔触收尾,于主题之外稍作回旋,留下想象空间,与开篇的迷离氛围相互呼应,构建出多层次的意境。此处的“笑”与前文的“苦”紧密相连,构成苦笑之态,真实反映当时的心境。“虚名负我”是“我负虚名”的倒装,再与下句“平生吟啸”倒装搭配,如此才能逆转沉闷压抑之气,展现出抑扬顿挫之感。下片则着重感叹时光匆匆流逝,在车马奔波、尘世纷扰中,青春悄然消逝;山林隐逸与钟鸣鼎食的生活,都没有个尽头;在夜雨淅沥、秋虫哀鸣里,独对残灯;清晨对镜,惊见白发又添,满心忧愁。俯仰天地之间,恨意无穷无尽。全词除了“四壁”两句正面描绘景致,其余均为叙事、抒情,文笔委婉曲折,仿若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扰扰马足车尘,被岁月无情,暗消年少”三句,承接上片“升斗微官,世累苦相萦绕”,更进一步拓展,描绘当时时局的混乱景象:马蹄声声、车尘滚滚,关山处兵荒马乱,人心惶惶,岁月就在这慌乱中白白蹉跎。其中“暗消年少”,是词人最为伤心之处,也最易勾起往昔回忆。“锤鼎山林,一事几时曾了”,远远呼应上片“不入麒麟画里,又不与、巢由同调”,深度强化伤逝之感。“四壁秋虫夜雨,更一点、残灯斜照”两句,堪称这首词的核心亮点:词人处在四壁空空的书斋之中,耳边满是秋虫断断续续的鸣叫,冰冷的夜雨敲打着窗户。独自倚靠床头,一点残灯发出斜斜的光亮;彻夜无眠,心中往事纷至沓来。这两句用词精妙,含义丰富:“四壁”,既形容家境贫寒,又指代周围环境;“秋虫夜雨”,如实描绘眼前实景,借秋声引发秋思;“更”字,起到强化语气的作用;“一点残灯斜照”,用残灯暗示夜色将尽,以斜照表明身体斜倚的状态,并且与上句共同营造出色声之美的画面。在章法上,这里运用倒插法,逆向贯穿全词,而“斜照”二字又起到返照作用,让人仿佛能看见词人苦苦追忆往事的模样,而上片提及的“平生吟啸”的完整形象,也在这返照中若隐若现。“清镜晓,白发又添多少”于结尾处泛起余波,意境缥缈,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此词创作仅从夜至晓,却蕴含词人平生遭际,过往的酸甜苦辣尽在其中,还预示着未来归宿。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词人凭借回环转折的笔法,将这一切在词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 遗山词,深于用事,精于炼句,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
宋张炎《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