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冈已隔红尘断":重重叠叠的山峰隔断了繁华喧闹的都市生活,
# 红尘:这里指繁华的社会。,重冈:重重叠叠的山冈。
"村落更年丰":村落的年景更加丰饶。
"移居要就":移居到想要去的人迹罕至之所,
# 要就:要去的地方。就,靠近。
"窗中远岫":那里有窗口可以看到碧绿的山峰,
# 窗中远岫:语本谢朓《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远岫,远山。
"舍后长松":房屋背后是挺拔的青松。
"十年种木":种植那十年成材的树木,
"一年种谷":耕作那一年收获的谷物,
"都付儿童":都交给那些年轻人吧。
"老夫惟有":老夫我所要做的,
# 惟:一作唯。
"醒来明月":只是清早醒来,欣赏那将落的明月,
"醉后清风":醉饱之后,充分享受那山间的清风拂面而过。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是一首散曲,以卜居为题材。它通过描绘东园周边的景物,重冈、村落、远岫、长松衬托出作者内心的情怀,表达了表面欣慰满足,实则蕴含国亡后闲居无奈的复杂情感,且运用移情、寓情于景及典故等手法,表意含蕴深远。
2. 分段赏析
上阕:“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开篇两句,“重冈”作为天然屏障,将此地与外界“红尘”隔绝开来,这里的“红尘”既指世俗的喧嚣,也暗寓着作者不堪回首的往昔,如国破家亡的痛苦经历。一个“已”字,强调隔绝的彻底性,仿佛将过去的种种烦恼与痛苦都一并切断。而“村落更年丰”则描绘出此地村落的富足景象,“更”字突出了相较于其他地方,此地在年景上的优势,为作者卜居于此提供了物质层面的吸引力。这两句从空间与物质生活两方面,构建出一个远离尘世纷扰、生活富足的理想之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此三句进一步阐述卜居的缘由。“移居要就”直白地表明作者渴望迁居至此的心意。“窗中远岫”从谢朓诗句“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化用而来,将远处山峦纳入窗中景致,营造出一种如诗如画的山水意境,体现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追求。“舍后长松”中,“长松”不仅是自然景物,更象征着坚韧、高洁的品质,暗示作者期望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自我品格。这三句从精神层面,展现出此地能满足作者对清幽、高雅生活环境的追求。在语言运用上,上阕简洁质朴,却生动地勾勒出卜居之地的优势。在表达技巧方面,借景抒情,通过对山水、村落的描写,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对往昔痛苦的回避与对新生活的憧憬。在内容主题上,表面写卜居环境的美好,实则蕴含着作者在乱世中寻求安宁与精神寄托的深层情感。下阕:“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此三句写移居后的生活安排。“十年种木”“一年种谷”本是关乎生计的劳作,然而作者却将其“都付儿童”。一方面,表明作者年事已高,体力不支,难以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另一方面,也暗示着作者对世俗生活的一种超脱态度,不再为具体的生计事务烦忧。这里的“儿童”代表着年轻一代,也象征着生活的延续与希望。“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结尾两句是全曲的精华所在。“醒”与“醉”两种状态交替,看似洒脱自在,实则饱含心酸。“醒来明月”,明月象征着高洁与清冷,暗示作者清醒时面对的是一种孤独、清冷的心境;“醉后清风”,清风虽轻柔,却无法吹散作者心中的愁绪,醉酒是作者逃避现实痛苦的一种方式。“惟有”二字强调了作者在生活中除了这清风明月相伴,别无他物,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孤寂与无奈。从语言角度看,下阕语言凝练,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作者晚年的生活状态与心境。在表达技巧上,运用象征手法,以明月、清风象征作者的心境与品格;同时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表面的悠闲自在,实则反衬出内心的悲愤与痛苦。在内容主题上,看似写晚年的闲适,实则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往昔的伤痛以及对未来的无奈等复杂情感蕴含其中,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3. 作品点评
这首小令表面呈现的是对山林悠然生活的欣慰满足,未着一字提及对元朝暴政的不满。实则字字沉痛,于写景之中巧妙藏情,以景语传情语,将诗人的悲愤之情抒发得深沉真挚,尽显含蓄蕴藉之美。
# 这两只曲子从表面上看,只是写他选择了一个具有山林之美的好住处,住在这里,不事生产,不问是非,沐清风,赏明月,把一切都付之一醉,够闲适,够消极的。但结合特定情境看,则字字酸楚,句句沉痛。
不详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家霍松林《元曲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