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ǎ
chú

朝代:金作者:元好问浏览量:1
àn
zhōng
rén
shì
tuī
qiān
zuò
shǒu
hán
huī
wàng
rán
hèn
tài
guān
bǐng
zhēng
jiào
hàn
shuǐ
jiāo
chuán
shén
gōng
shèng
sān
qiān
dìng
míng
chāng
shí
nián
jiǎ
liǎng
zhōu
jīn
jìn
kōng
jiāng
shuāi
lèi
tiān

译文

人世间的事情在不知不觉中忽然变迁,我守着冷却的灰烬,期盼着它能重新燃烧起来。早已痛恨太官那里只留下些残剩的曲饼,怎忍心再让那汉水淹没天子的胶船。记载着神功圣德的文书有三千卷之多,大定、明昌年间的盛世持续了五十年。六十年一个甲子,如今两个甲子的时光到今天就结束了,我只能白白地将哀伤的泪水洒向这吴地的天空。

逐句剖析

"暗中人事忽推迁":人世间的事情在不知不觉中忽然变迁,

# 推迁:发展变化。,暗中:等于说不知不觉中。

"坐守寒灰望复燃":我守着冷却的灰烬,期盼着它能重新燃烧起来。

# 寒灰望复燃:这里意为盼望金国东山再起,恢复旧业。典自《史记·韩长孺传》,载:汉大臣韩安国被捕入狱:“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坐:徒然地,白白地。

"已恨太官余曲饼":早已痛恨太官那里只留下些残剩的曲饼,

# 余曲饼:只剩下曲饼,意思是金哀宗在蔡州已经绝粮。曲饼,酿酒用的酒曲饼。据《晋书·愍帝纪》记载说,西晋愍帝建兴四年,前赵刘曜率兵包围长安。城中绝粮,太仓(京城中储粮的仓库)中仅剩下几十块曲饼,晋愍帝只能以曲饼研碎熬成的粥充饥。,太官:官名,掌管皇帝的饮食。

"争教汉水入胶船":怎忍心再让那汉水淹没天子的胶船。

# 汉水入胶船:这里是借指金哀宗国亡身殒。周昭王晚年南攻楚国,至汉水时,当地人民故意让他乘坐一只用胶粘的船,行至中流,胶溶船散,昭王溺水而死。,争教:怎叫,怎让。

"神功圣德三千牍":记载着神功圣德的文书有三千卷之多,

# 三千牍:意思是臣下奏事极多,政务繁忙。三千,极言其多。牍,奏牍,臣子上奏皇帝的公文。,神功圣德:指金朝开国皇帝的神一般的功绩和圣人般的德行。

"大定明昌五十年":大定、明昌年间的盛世持续了五十年。

# 五十年:世宗章宗在位共四十八年,这里说五十年,是举的整数。这一时期,是金朝的鼎盛时期,史称世宗为“小尧舜”。,明昌:金章宗完颜璟的第一个年号(1190—1195)。章宗在位十九年,先后用过三个年号,依次为明昌、承安、泰和。,大定: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1161—1189)共二十九年。

"甲子两周今日尽":六十年一个甲子,如今两个甲子的时光到今天就结束了,

# 甲子两周:一百二十年。古人用干支纪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搭配,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统称甲子。自甲子至癸亥为一周,为六十年,两周即一百二十年。诗中指金国的立国时间,自金太祖收国元年(1115)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恰好是一百二十年。

"空将衰泪洒吴天":我只能白白地将哀伤的泪水洒向这吴地的天空。

# 吴天:这里是泛指南方的天空。金哀宗身死的蔡州,是金国最南的地方。,衰泪:老泪,老年之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甲午除夜》是金末元初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堪称金国覆灭的挽歌,诗中直面金朝灭亡、再无复兴可能的现实,又回望开国君主的卓越功绩与圣明德行,以及大定、明昌年间的太平盛世,感慨这般盛况已成过往。字里行间满是亡国忠臣的绝望与身不由己的悲戚,情感真挚,足以打动人心。全诗用典不着痕迹,情景相互交融,首尾彼此呼应,情感跌宕起伏,颇具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七言律诗由金末诗人元好问创作。甲午年,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对应蒙古太宗窝阔台六年。这一年正月,蒙古与南宋的军队联手攻打金朝最后的据点蔡州(今河南汝南)。正月初九,蒙古军在西城凿开五座城门,金朝守将完颜仲德率领士兵拼死抵抗。当天夜里,金哀宗将皇位传给东面元帅完颜承麟。第二天,南宋军队攻破南城。金哀宗见局势已无法挽回,在幽兰轩自缢身亡,完颜承麟也在乱军之中战死,金朝就此灭亡。除夕之夜,被蒙古军软禁在山东聊城的元好问,独自坐在狭小的房间里,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诗。介绍了诗人在甲午除夜对金朝灭亡的感慨等内容。借回忆金朝盛世和如今金朝灭亡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金朝灭亡的悲痛和对往昔的怀念。

2. 写作手法

用典:“争教汉水入胶船”运用了周昭王南征楚国的典故。周昭王乘坐用胶黏合的船行至汉水中间时,胶因水浸溶解,船散人亡。诗人借用这一典故,暗示金朝如同周昭王乘胶船般,已走向灭亡且无法挽回的命运,以此含蓄地表达对金朝覆灭的痛惜与无奈。对比:“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五十年”回忆了金朝开国时的辉煌和大定、明昌年间的盛世,与如今金朝灭亡的惨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金朝灭亡的悲痛和对往昔盛世的怀念之情。情景交融:“空将衰泪洒吴天”中,“吴天”是广阔的天空,诗人将“衰泪”洒向这片天空,以苍茫的景致承载深切的悲怆,景的空阔与情的浓重相互映衬,让悲叹之情在具体景象中得以凸显,实现了情景的交融,使情感表达更显沉郁动人。

3. 分段赏析

首联“暗中人事忽推迁,坐守寒灰望复燃”抒发了诗人听闻国家覆灭、君主身亡消息时的绝望与悲戚。天地翻覆,世事变迁,金国终究走向了灭亡。起句来得突然,尽显金国灭亡消息传来的猝不及防,以及诗人听到时的手足无措与极度震惊。对于金国的覆灭,诗人虽早有预感,却始终不甘心、不忍心去接受这个事实。即便“沧海忽惊龙穴露”,他仍期盼着“广寒犹想凤笙归”(《出都二首》)。可如今“灰土已寒宁复燃”(《过蜀鹿城与赵尚宾谈山阳旧事》),希望化为灰烬,只能徒劳叹息,第二句将诗人对金国灭亡的绝望与悲痛展露无遗。​颔联“已恨太官余曲饼,争教汉水入胶船”紧接上联,借助典故,抒发了诗人对金国灭亡的无尽遗憾,以及对金哀宗的深切哀悼。诗人运用典故,上句描绘金哀宗在被围困的城中粮尽食绝的窘境,下句则记述金哀宗国破身亡的结局。既痛惜蔡州城的太仓里只剩几张供君主充饥的曲饼,又怎忍心看着汉水淹没天子的胶船。“已恨”两字,道尽诗人对金哀宗当时处境的无限惋惜;“争教”更是痛上加痛,进一步抒发了对金哀宗之死的悲恸。此联接连使用两个典故,极为精巧,仿若信手拈来。一是贴合实事,既写了金哀宗在蔡州粮尽的境况,又写了他自缢身亡的结局,而这都是当时真实发生的事,诗人用“太官曲饼”“汉水胶船”的典故来呈现,贴合亡国之君的身份与粮绝、国亡的事件,让实事与用典交融难辨。二是自然无痕,诗中用“已恨”“争教”这两个体现诗人主观情感的词语,串联起两个典故,使典故之间衔接紧密、自然流畅,毫无生硬之感。三是意蕴深厚,两个典故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将他对金国灭亡、金哀宗身死的无尽遗憾与哀悼,表达得情意绵长、凝练含蓄,比直白抒发更具含蓄深沉的震撼力与感染力。四是反用典意,正如严有翼《艺苑雌黄》所言,用典“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太官曲饼”是直用其事,“汉水胶船”则反用其意,原本该典故是表现周昭王失德遭人憎恶,人们有意置他于死地,而诗人在此反用,表达了对金哀宗之死的万分惋惜。​颈联“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五十年”笔锋一转,回忆起金朝鼎盛时期的景象。大金开国之初,君主有圣德神功,臣子忠心效力,奏牍不断,政务繁忙,一派欣欣向荣之景;大定、明昌两朝的五十年间,君主如尧舜般贤明,“群臣守职,家给人足,仓库有余”(《金史・世宗纪赞》),国家势力强盛。“神功圣德”是极致的夸赞;“大定明昌”则如数家珍,由此可见诗人对金国昌盛时期的怀念、眷恋与向往。然而,“三千牍”如今国亡君死,奏牍不知呈给谁;“五十年”转瞬即逝,美好年华不再。在这国亡君死之际,回忆起当年的昌盛,诗人心中除了怀念与眷恋,更多的是遗憾与痛苦。​尾联“甲子两周今日尽,空将衰泪洒吴天”收束思绪,回到眼前,总括全诗,抒发诗人极度的哀痛与绝望。不忍说“尽”,可“今日”确实已“尽”,无法起死回生,无力回天,只能“空将”悲痛的泪水洒向天空。诗人悲到了极点,痛到了极致,全诗哀伤痛苦的情感达到了顶峰。​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满含极度哀伤之情,是典型的亡国悲歌。诗人将亡国的悲哀、丧君的伤痛,表现得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开篇骤然而起,国亡君死,复兴无望,那痛苦如同天塌地陷、遭雷击顶;颔联稍作平缓,细细述说金哀宗粮尽的苦楚、亡身的悲戚,痛在痛定思痛中的如泣如诉,深入骨髓;颈联思绪飞扬,回忆金朝的全盛时期,而在这亡国悲歌中提及“神功圣德”“五十年”的繁盛,今昔对比,盛衰迥异,人事已非,诗人的伤痛在鲜明的对比中更显深沉。尾联诗人的痛苦愈发深沉,虽没有呼天抢地,可心中蕴藏的沉痛却如浪尖波峰,难以遏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甲午除夜》等诗,标志了金、元诗坛的最高成就。

不详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正民《元好问研究论略》

# 诗在开合曲转间,显出了波澜,诗人的情思也在起伏跌宕中表现得淋漓酣畅。使这首诗具有了引人入胜,震撼人心的力量。

不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齐存田《遗山诗词赏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金·蔡松年《雨中花》

下一篇:金·蔡松年《水调歌头 送陈咏之归镇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