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回去吧,
"渔歌樵唱":听那渔夫和樵夫的歌声,
"觅愁愁在那边":想要寻找忧愁,却发现忧愁无处可寻。
"承流委顺":顺应自然的规律和潮流,
"万事没机关":世间万事都没有什么巧诈的手段。
"眼底江山如画":眼底的江山美如画卷,
"松环抱、":松树环绕,
"脩竹当前":修长的竹子就在眼前。
# 脩:一作修。
"君便有":即使你拥有,
"侯封相印":侯爵的封号和丞相的印信,
"到此也须还":即便到了这般境地,也定然要回归。
"人生消底物":人生需要消磨的是什么,
"百年都付":百年光阴都交付,
"茆屋三间":给三间茅草屋。
"但卷舒以道":只要按照自然的道理来行事,进退自如,
"到了何难":人生的起伏又有什么困难。
"日月消磨双鬓":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消磨了我的双鬓,
"中原信、":中原地区的消息,
"未报平安":还没有报平安。
"蒙头睡":我蒙着头睡觉,
"日高慵起":太阳升起很高了还懒得起床,
"帘影上三竿":窗帘的影子都已经升到三竿高了。
金末文学家
段克己(1196~1251?),金末文学家。字复之,号遯庵,别号菊庄,绛州稷山(今属山西)人。金末进士,入元不仕,与弟段成己避居龙门山。兄弟均以文章闻名,礼部尚书赵秉文以“二妙”称之。段克己为金末元初文人群体“河汾诸老”的成员,其诗文风格超旷忧愤,磊落不凡,骨力坚劲,意致苍凉。其词作内容多写山光水色和隐逸生活。主要作品有《乙巳清明游青阳峡》《满江红·过汴梁故宫城》《方平道中》等。其所作诗词与其弟段成己作品合刊为《二妙集》。
1. 分段赏析
上阕“归去来兮,渔歌樵唱,觅愁愁在那边”开篇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归去来兮”,奠定了全词隐逸的基调。“渔歌樵唱”描绘出一幅悠然闲适的田园生活画面,渔夫和樵夫的歌声在山水间回荡,充满了自然的气息。“觅愁愁在那边”,词人似乎在寻找忧愁,却发现忧愁无处可寻,暗示着这种隐居生活能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承流委顺,万事没机关”,“承流委顺”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即顺着自然的规律和潮流,不刻意去抗争或追求。“万事没机关”表示世间万事都没有什么巧诈的手段和复杂的机关,表达了一种对世事的超脱和豁达。“眼底江山如画,松环抱、脩竹当前”此句描绘了眼前美丽的自然景色,江山如画卷般展开,松树环绕,修长的竹子矗立在眼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现出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进一步烘托出隐居生活的惬意。“君便有,侯封相印,到此也须还”这里词人假设即使拥有高官厚禄,如侯爵的封号和丞相的印信,在面对如此美好的自然景色和宁静的隐居生活时,也会选择回归。强调了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吸引力,对功名利禄的一种轻视态度。下阕“人生消底物,百年都付,茆屋三间”,“消底物”即“消得何物”,意思是人生需要追求什么。词人认为人生百年,不过是在三间茅屋中度过,表达了一种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体现出一种知足常乐的思想。“但卷舒以道,到了何难”,“卷舒以道”指按照自然的规律和道理来行事,进退自如。词人认为只要遵循自然之道,那么人生的起伏和变化都不会成为困难,体现出一种顺应自然、泰然处之的生活态度。“日月消磨双鬓,中原信、未报平安”随着时间的流逝,词人的两鬓逐渐斑白。“日月消磨双鬓”感慨时光的无情。而“中原信、未报平安”,可能暗示着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虽然身处隐居生活,但心中仍牵挂着中原地区的情况,有一种淡淡的忧国之情。“蒙头睡,日高慵起,帘影上三竿”最后三句描绘了词人悠闲的生活状态,蒙着头睡觉,太阳升起很高了还懒得起床,窗帘的影子都已经升到三竿高了。生动地展现出词人摆脱尘世束缚后,无拘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情景。
下一篇:金·蔡珪《医巫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