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比铺张特一途":排比铺张只是一种表现手法,
# 特:只是。
"藩篱如此亦区区":元稹说它是不可越过的藩篱那也未免太微小了。
# 藩篱:篱笆。
"少陵自有连城璧":杜甫的诗作中自有珍贵无比的珍宝,
# 少陵:天宝中,杜甫客居长安近十年,住杜陵(汉宣帝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
"争奈微之识碔砆":怎奈元稹却错把石块当成了宝玉。
# 争奈微之识碔砆:事见元稹《子美墓志》。微之:元稹字。 碔砆:似玉之石。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元好问针对元稹评论杜甫的言论的再评论。诗人反对过分讲求声律对偶,他认为杜甫诗歌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忧国忧民的进步思想和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2. 写作手法
比喻:“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以“连城璧”象征杜甫诗歌中蕴含的深刻社会内容与现实主义精神,而“碔砆”(似玉的石头)则暗喻元稹所推崇的排律诗形式技巧。对比:“排比铺张特一途”直指元稹对杜甫排律诗的片面推崇,后两句则以“连城璧”为反讽,强调杜甫诗歌的核心价值在于思想深度而非形式雕琢。这种对立结构形成对元稹诗论的直接驳斥。用典:“少陵”代指杜甫,暗引其“诗史”地位,呼应元好问对杜甫关注现实、忧国忧民精神的推崇。此典将杜甫诗歌的“风雅传统”与元稹的“形式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天然”与“真淳”为核心,批判六朝至宋初雕琢浮艳的诗风,倡导诗歌应如陶渊明般自然天成。通过“豪华落尽”的对比,强调褪去辞藻矫饰后,诗歌方能回归质朴本真之境,体现元好问对“清水出芙蓉”美学境界的追求。尾联以陶渊明“羲皇上人”的典故为引,揭示其诗风与时代的关系:陶渊明虽身处晋宋易代之际,却能超脱时风,以简淡笔墨勾勒出超越时代的永恒之美。此联既是对陶渊明的辩护,亦暗含对金代诗坛盲目拟古的针砭,强调诗人需立足本真、自铸伟词。
上一篇: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十九)》
下一篇:金·元好问《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