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近浮名不近情":只追求世间的功名利禄而不近酒的人,
# 情:人情,指好饮乃人之常情。
"且看不饮更何成":就算他不喝酒,也未必能有什么成就。
"三杯渐觉纷华远":我喝了三杯后,渐渐地就觉得远离了尘世,
# 纷华:纷扰的尘世浮华。
"一斗都浇块磊平":喝光了一斗,更觉得把心头的不平都给浇没了。
# 块磊:即城垒,胸中的抑郁不平。
"醒复醉":我酒醒了又喝醉,
"醉还醒":喝醉了却又醒。
"灵均憔悴可怜生":屈原说自己“众人皆醉我独醒”,可真让人觉得憔悴可怜。
# 灵均:屈原的字。
"《离骚》读杀浑无味":他的《离骚》,读来读去也没什么意思,
# 读杀:读完。
"好个诗家阮步兵":还是像爱酒的诗人阮籍那样痛饮美酒图一醉,才算是最好。
# 阮步兵:魏晋之间的著名诗人。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抒怀言志题材的作品。开篇指出追求浮名不近人情,强调饮酒对远离纷扰、平息愤懑的作用。“醒复醉,醉还醒”描述醉酒状态,借屈原的憔悴引出对《离骚》的看法,认为读之无味,转而赞赏阮籍。全词借饮酒、用典,表达了国破家亡后的流离之悲,以及词人不步屈原后尘,欲效仿阮籍借酣饮避乱世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烘托:上片“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先写三杯酒可远离尘世,再用“一斗”句递进,强调酒对浇灭心中悲愤的作用。对比:下片将屈原与自身对比,借助屈原“灵均”的典故,围绕醉与醒、饮与不饮立意,深化内心悲愤之情。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共四句,蕴含两层含义。起首两句以议论开篇,点明若只追逐浮名而不饮酒,也难有真正的成就。“浮名”代表着如功名荣禄般的虚名。金亡前后,元好问心怀家国,悲愤难抑,却又无力回天,于是毅然舍弃这些“浮名”,沉醉于酒乡之中。上片的第二层,是对酒之功效的盛赞:“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纷华”描绘的是世俗的繁华喧嚣。词人饮下三杯酒后,便觉与尘世拉开了距离。紧接着“一斗”句更进一步,突出酒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块磊”象征着郁积在心中的悲愤与愁闷。词人认为,只有用大酒杯盛满酒,尽数倾入胸中,才能平息内心的愤懑,也就是唯有在酩酊大醉时,方能暂且忘却忧愁,寻得解脱。下片里,词人唯有在“醒复醉,醉还醒”,不断饮酒的状态下,才能在那个世道中生存。“灵均”以下三句,通过与屈原进行对比,围绕醉与醒、饮与不饮展开,将内心的悲愤之情又加深了一层。“灵均”即屈原,“憔悴”“可怜”与上片的“且看”相呼应。词人对屈原无疑是心怀同情的,但对于他虽保持清醒却无所建树,最终落得个憔悴可怜的结局,也略带些许责备之意。
4. 作品点评
元好问的《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它以独特视角展现了金亡前后词人的内心世界,抒发了国破家亡后的悲愤与无奈,是研究金元之际文人心态的重要素材。词人借饮酒与用典,如以屈原和阮籍的不同态度对比,含蓄而深沉地表达情感。该词区别于传统词作,它打破常规,不再单纯借《离骚》寄悲愤,而是渴望从悲痛中解脱,这种情感表达与立意别出心裁。
# 元词清雄顿挫,闲婉冽亮,体制最备。
金徐世隆《遗山先生文集序》
# 疏快之中,自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大成。
清刘熙载《艺概》卷四
下一篇: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