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澹龙蛇日斗争":元蒙军与金军无休无止地残酷争斗着搅得阴天惨地,
# 龙蛇:比喻双方军队。,惨澹:凄惨暗淡。
"干戈直欲尽生灵":这场战事真的要让所有活着的人全部死去才罢休。
# 干戈:指战争。
"高原出水山河改":在元蒙军的铁蹄践踏之下,山河破碎,国土变色,
"战地风来草木腥":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染草木,以致在吹来的风中也带着浓重的血腥气。
"精卫有冤填瀚海":精卫鸟有着深冤大仇所以才发誓要把大海填平,
# 精卫:是《山海经》中所载的炎帝之女,因溺于东海,化而为鸟,立志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
"包胥无泪哭秦庭":但可悲的是,如今申包胥的泪已流干,再不能到秦庭恸哭了。
# 包胥:申包胥是春秋楚国大夫,其时郢都为吴国等诸侯军所破,他到秦国痛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王,发兵救楚。
"并州豪杰知谁在":并州的豪杰健儿们不知道有谁还在,
# 知:一作今。
"莫拟分军下井陉":他们是否也能像当年的韩信一样分兵攻下井陉要地而取得胜利。
# 井陉:即井陉关,又名土门关,故址在河北井陉被北部井陉山上。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伤时感事的题材诗。描绘了金朝末年蒙古军围攻汴京,金哀宗出逃后战争的惨烈场景,如“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体现战斗酷烈、生灵涂炭,“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营造出山河破碎、战场血腥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战争致使百姓蒙难的深切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极度忧虑,以及面对国破兵败、复国无望的悲愤无奈之情,同时也批判了河朔诸将帅拥兵自重、坐视不救的行为。
2. 写作手法
用典:“高原水出山河改”化用《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意,形象表现因元蒙入侵形势巨变,使诗歌富有历史文化底蕴。颈联连用精卫填海与申包胥哭秦庭典故。前者自喻表报国仇壮志,“瀚海”双关影射蒙古;后者以申包胥当初借兵成功对比当下救国无策,“无泪”凸显诗人面对国土沦丧的沉痛悲愤。渲染:“高原出水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此句进一步将战争的惨烈景象予以强化渲染。只见战场上横七竖八地堆满了尸体,鲜血汩汩流淌,将草木都染得一片殷红。阵阵风从那血腥的战场刮来,空气中弥漫着令人作呕的浓重血腥气味,仿佛连风都被这惨烈的场景所侵染,山河因战争而面目全非,一片疮痍之态尽显无遗。
3. 分段赏析
首联“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高度凝练地描绘出敌我双方战事的惨烈程度,以及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灭顶之灾。诗人痛心疾首,感慨这场残酷大战仿佛让天地都陷入昏暗,百姓在战火中挣扎,几乎到了死无葬身之地的绝境。颔联“高原出水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进一步渲染战争的惨烈景象。战场上,尸骸纵横,鲜血染红了草木,就连风中都弥漫着刺鼻的血腥气味。此联紧密承接首联,将上文中宏观描述的战争画面,以更为具体、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高原水出山河改”巧妙化用《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里“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诗意,形象地描绘了因元蒙军队的入侵,国家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颈联“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笔触一转,着重抒发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悲愤。诗人先以精卫填海的传说自比,表明自己矢志不渝、誓报国仇的坚定决心。这里的“瀚海”,不单单指代精卫试图填平的茫茫大海,更是暗指在塞北沙漠崛起的蒙古势力。随后,诗人又借用申包胥哭秦庭的典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深刻表达出面对国家危亡却救国无门的沉痛心境。“无泪”二字,尤为悲切,当年申包胥痛哭秦庭借得救兵,而如今,诗人却欲哭无泪,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土一步步沦丧。尾联“并州豪杰知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以深沉的慨叹作结,深刻揭露金哀宗被蒙古军重重包围之际,河朔地区的诸位将帅却各自拥兵自重,对京城的危亡坐视不理。此句巧用刘知远出兵井陉的典故,据《资治通鉴》记载,刘知远担任河东节度使驻守并州时,听闻晋少帝被契丹掳走北迁,曾宣称要出兵井陉,将少帝迎回晋阳,随后亲自率军前往迎接,最终因未能赶上而返回。然而如今,并州的豪杰又在何处呢?河朔的众多将帅,竟无一人打算分兵抢占井陉关,以解京城之围!诗人的气愤之情,在字里行间表露无遗。
4. 作品点评
清代诗人赵翼在《题遗山诗》里,对元好问的“丧乱诗”给予极高赞誉,称“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元好问心怀爱国爱民之情,亲身历经世间沧桑变幻,正因如此,他方能创作出诸多流传千古的卓越诗篇。像本诗,便尽显沉郁顿挫之风格,笔力激越苍劲,诗中寄寓之意深邃厚重,读来令人心生悲凉,感慨万千。
上一篇: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