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huái
怀

朝代:金作者:元好问浏览量:1
liáng
xiāo
xiāo
sàn
shēng
táng
yǎn
shuāng
qīng
huáng
huā
西
fēng
yuē
bái
xiān
cóng
yuǎn
shēng
yín
hòu
chóng
qiū
gèng
mèng
hán
què
pín
jīng
shí
shí
lǐng
guān
shān
wàng
jiā
shān
yǎn
zàn
míng

译文

一片片寒叶轻轻地飘洒,就像是传来沙沙的雨声,虚寂的厅堂秋风淅淅,遍地铺盖着露冷霜清。门外黄菊依旧与西风相约而至,屋里白发已先为远客伴愁而生。我好比知时应节的鸣虫,吟唱之声逢秋更苦,我又似是孤栖寒枝的乌鹊,怀乡之梦入夜屡惊。石岭关山的小路呵,何时才能够再次登临?望一眼家乡的山水呵,我的双眼顿时闪耀出喜悦的光芒。

逐句剖析

"凉叶萧萧散雨声":一片片寒叶轻轻地飘洒,就像是传来沙沙的雨声,

# 雨声:指落叶声像雨声一样。,散:散播﹑散发。,萧萧:落叶声。,凉叶:在寒风中的树叶。出自谢庄《黄门侍郎刘琨之诔》:“秋风散兮凉叶稀。”

"虚堂淅淅掩霜清":虚寂的厅堂秋风淅淅,遍地铺盖着露冷霜清。

# 掩霜清:即掩于霜清,意思是被清冷的秋霜遮盖着。掩,铺散,遮盖。,淅淅:风声。

"黄华自与西风约":门外黄菊依旧与西风相约而至,

# 黄华:指菊花。华,同“花”。

"白发先从远客生":屋里白发已先为远客伴愁而生。

# 远客:远离家乡的客子。

"吟似候虫秋更苦":我好比知时应节的鸣虫,吟唱之声逢秋更苦,

# 候虫:随季节而生或发鸣声的昆虫,如秋天的蟋蟀等。黄庭坚《胡宗元诗集序》说:“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

"梦和寒鹊夜频惊":我又似是孤栖寒枝的乌鹊,怀乡之梦入夜屡惊。

"何时石岭关山路":石岭关山的小路呵,何时才能够再次登临?

# 石岭:石岭关,是元好问故乡忻州的关隘,是从登封回乡的必经之路。

"一望家山眼暂明":望一眼家乡的山水呵,我的双眼顿时闪耀出喜悦的光芒。

# 眼暂明:指因喜悦而眼神顿时明亮起来。暂,顿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怀》是元代元好问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将画面聚焦于空荡的厅堂,诗人独坐其中,四周秋声瑟瑟、秋意浓浓,奠定全诗苍凉基调;颔联顺势道出诗人感怀的根源,他漂泊异地为客,岁月蹉跎,早早生出白发,尽显羁旅沧桑;颈联笔触伸向思乡之情,诗人魂牵梦绕、心心念念着故土,即便入梦也难以忘怀;尾联则直白袒露内心渴望,他满心期许着能亲眼眺望故乡,慰藉这满怀的愁绪。整首诗把景与情完美交融,意境萧瑟哀伤,情感深沉悲怆,且意味深长、含蓄内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贞祐元年(1213年),蒙古铁骑南侵河东,也就是现今山西一带,元好问的故乡忻县惨遭战火波及。次年三月,忻县城破,甚至遭遇屠城惨祸,诗人的哥哥好古不幸罹难,元好问被迫流亡,最终流寓三乡(今河南宜阳境内)。到了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年),他又迁至登封。就在这一年秋天,蒙古军进一步攻占山西全境,噩耗传来,元好问悲痛万分,在登封县北十里的嵩山之中,怀着沉痛心情,挥笔写下了这首满是悲秋思乡之情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怀人诗。描绘了诗人在秋日里独坐空堂,被秋声秋意环绕的孤寂画面,体现了因客居他乡、白发早生而触发的身世感慨,营造了苍凉哀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以及盼望亲眼望见故乡的殷切期盼,将漂泊的哀愁与思乡的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首联借“凉叶”“萧萧”“雨声”“虚堂”“霜清”等秋日萧瑟之景,抒发诗人独在异乡的孤寂凄凉之感,将无形的愁绪融入有形的秋景,情景交融;颔联以“黄花”“西风”点明秋时,借“白发”“远客”抒发年华老去、漂泊思乡之情,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比喻:颈联把诗人比作“候虫”,于秋风中苦吟,形象展现思乡之苦涩;又将怀乡的梦境比作寒鹊栖枝,易被惊破,生动描绘出梦境的不安稳,凸显思乡心切、愁绪难眠,使抽象情感具象化。直抒胸臆:尾联“何时石岭关头路,一望家山眼暂明”,毫无含蓄委婉,诗人直白袒露内心渴望,急切追问何时能站在石岭关头眺望故乡,即便只是短暂慰藉,“何时”体现期盼之急切,“一望家山眼暂明”呈现对故乡的炽热思念,情感喷薄而出,直击人心。渲染:开篇“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用“凉叶”“萧萧”“淅淅”“雨声”“霜清”等词,从视觉、听觉多感官描绘秋景,叠加出凄凉氛围,“虚”字添孤寂之感,层层渲染,不着痕迹地传递出诗人内心的落寞,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沉浸于这清冷秋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开篇便将读者拽入一个清冷孤寂的秋境之中。秋风瑟瑟,枯黄的叶片在风中沙沙作响,那声音似在低诉着秋的哀愁,与淅淅沥沥的雨声交织,宛如一首悲凉的乐章。诗人独坐在空旷寂寥的厅堂,周遭的寒意随着“霜清”二字扑面而来,“虚”堂的设定更是神来之笔,不仅空间上给人空荡之感,更在心灵层面加重了那份无所依傍的孤寂,为后文汹涌的情感暗流拉开序幕,每一处景语皆情语,不动声色间已将落寞心境全盘托出。颔联:“黄花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笔触顺势切入主题“秋怀”。瞧那金黄的菊花,依约在西风中傲然绽放,本是秋高气爽下一道亮丽风景,却勾起诗人无限愁绪,只因“西风”“黄花”正是秋的标配,时令更迭,岁月匆匆之感油然而生。再看镜中的自己,华发早生,一个“先”字如重锤,敲打着诗人的心弦,远在他乡为异客,漂泊的艰辛、对故土的思念、时光的无情,诸多情绪杂糅汇聚,化作这满头银丝,对比黄花的明艳与自身的衰老,伤感愈发深沉。颈联:“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在这肃杀的秋夜,诗人仿若一只候虫,迎着秋风,把满心的思乡苦涩化作声声低吟,那声音在寂静夜里回荡,越发显得孤苦无依,每一声吟哦都是对故乡的呼唤,却只能消散在风中。好不容易吹灯入眠,本以为能在梦乡寻得片刻慰藉,奈何思绪如脱缰野马,怀乡之梦脆弱得如同寒鹊栖于枝头,稍有动静便频频惊破,辗转反侧间,层递的手法让这份乡愁愈发浓烈,似一张无形的网,将诗人紧紧困于其中。尾联:“何时石岭关头路,一望家山眼暂明”,直白又炽热地袒露心声。久居他乡,愁绪如麻,白发丛生,皆因那魂牵梦绕的故乡遥不可及。诗人心心念念,盼望着踏上石岭关头的那一刻,想象中,只要登高远眺,那熟悉的家山映入眼帘,便能让黯淡的双眸瞬间生辉,哪怕只是短暂的慰藉也好。可“何时”二字,宛如一道鸿沟,横亘在现实与愿望之间,急切归家的期盼与归期不定的忧虑相互拉扯,道出了无数游子的心声,背后藏着的是日日夜夜的思念与煎熬,读来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在诗人的描绘中,“秋”呈现出肃杀凄清之感,草木凋零、秋风萧瑟;而其所抒之“怀”,满是愁苦,白发早生、客居他乡。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真切展现出在蒙军南侵、社会动荡之际,诗人被迫离乡、漂泊异地,于秋风秋雨中被哀愁笼罩的心境,流露出对故乡的无尽眷恋与思念。整首诗情感深沉郁积,恰似前人评价的那般“沉痛激烈,神似杜公”,有着杜甫诗作般的沉雄悲怆,极具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二句写夜不安寝,愁而赋诗,用了两个比喻。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灵活微妙,于此可见一斑。元好问七律诗的语言造诣,于此亦可见一斑。

不详原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火树银花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二十三)》

下一篇:金·元好问《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