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ùn
shī
sān
shí
shǒu
shí
liù

朝代:金作者:元好问浏览量:1
qiè
qiè
qiū
chóng
wàn
qíng
dēng
qián
shān
guǐ
lèi
zòng
héng
jiàn
chūn
hǎo
rén
àn
jiā
táo
huā
jǐn
làng
shēng

译文

秋虫的鸣声凄切哀怨,仿佛承载着亘古以来的悲愁之情。灯光映照下,山鬼的泪水纵横流淌,一片凄楚悲戚。像太湖春景的朗丽,就鲜少有人能写得好,只有李白:“岸夹桃花锦浪生”,堪称古今独步。

逐句剖析

"切切秋虫万古情":秋虫的鸣声凄切哀怨,仿佛承载着亘古以来的悲愁之情。

# 秋虫:促织蟋蟀。,切切:形容声音凄厉、低微、细碎。

"灯前山鬼泪纵横":灯光映照下,山鬼的泪水纵横流淌,一片凄楚悲戚。

# 山鬼:屈原楚辞中女神,曾是钟山之鬼。

"鉴湖春好无人赋":像太湖春景的朗丽,就鲜少有人能写得好,

# 鉴湖:春秋时为越国都城,称“越池”,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南逃,曾在此暂住,取“绍祚中兴”之义,改越州为绍兴,而得名至今。

"岸夹桃花锦浪生":只有李白:“岸夹桃花锦浪生”,堪称古今独步。

# 岸夹桃花锦浪生:李白清新明朗的诗风。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出自唐代李白的《鹦鹉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论诗三十首(其十六)》是金代元好问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运用秋虫、山鬼等意象,勾勒出凄清幽冷的画面。秋虫悲鸣、山鬼垂泪,营造出悲愁哀怨的氛围,借此批评中晚唐诗人如李贺、孟郊等人,以寒苦、怪诞意象抒发穷愁的创作风格。而后两句“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笔锋一转,描绘鉴湖两岸桃花盛开、锦浪翻涌的春日盛景,传递出清新明快之感。诗人通过对比,推崇自然鲜活、意境开阔的诗歌风格,反对一味沉溺于悲苦、晦涩的创作倾向,展现出对诗歌境界与审美标准的独特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全诗无直接抒情句,却通过“秋虫”“山鬼”“鉴湖”“桃花”等意象传递情感——秋虫之“切切”、山鬼之“泪”是哀情的具象化,鉴湖春景之“好”而“无人赋”是怅惘的折射,使情感依附于景物描写,含蓄而深远。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常被认为是针对李贺而言——其诗中多见“秋虫”“山鬼”之类意象;亦有观点认为兼指李贺与孟郊,因孟郊常以“秋虫”自喻。实则,这两句亦可理解为泛指所有风格相近的诗人:孟郊与李贺皆穷愁不遇,作诗苦吟,诗风亦多幽冷。穷愁本是人生不幸,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如何面对困厄。元好问对此态度鲜明,他主张“厄穷而不悯,遗佚而不怨”(《杨叔能小亨集引》),而孟郊、李贺显然未能达此境界,其诗中寒乞之声不绝,诗境亦多幽冷凄婉。元好问反对这种幽僻凄冷的诗境,正如他在《诗文自警》中所言:“要造微,不要鬼窟中觅活计。”孟郊的诗歌虽可达“造微”之境,所涉却多如秋虫般的幽微之物;李贺亦有类似倾向,部分诗作恰是从“鬼窟中觅活计”,这显然与元好问崇尚壮美、推崇自然的旨趣相悖,故遭其讥评。诗的后两句“鉴湖春好无人赋,夹岸桃花锦浪生”,正如宗廷辅所评,乃是“就诗境言之”。“夹岸桃花锦浪生”化用李白《鹦鹉洲》诗句,以鉴湖春色的开阔明朗、清新鲜活,与孟郊、李贺的幽冷诗境形成鲜明对比。而“无人赋”三字,则暗示其批评对象并非仅孟郊、李贺二人,而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中晚唐贫士文人——尤其是与孟郊风格相近的苦吟一派。由此可见,此诗借评孟郊、李贺,实则批评中晚唐穷愁苦吟诗人的创作,认为其失却盛唐诗歌的开阔明朗气象,反而流于幽僻凄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十三)》

下一篇: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二十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