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ùn
shī
sān
shí
shǒu
shí

朝代:金作者:元好问浏览量:1
yín
luò
jiǔ
tiān
céng
qiáo
cuì
fàn
shān
qián
shì
jiān
dōng
西
shǒu
wǎng
zhuó
shū
shēng
dài
lián

译文

李白笔下的诗如银河从九天落下,气势磅礴,他又何曾像杜甫那样在山前忍饥挨饿,面容憔悴。世上那些平庸的文人,白白地以书生自居,期待像鲁仲连那样建立奇功。

逐句剖析

"笔底银河落九天":李白笔下的诗如银河从九天落下,气势磅礴,

"何曾憔悴饭山前":他又何曾像杜甫那样在山前忍饥挨饿,面容憔悴。

# 饭山:即饭颗山,传为长安山名。源自李白“饭颗山头逢杜甫”,用长安的饭颗山代表杜甫拘守格律或刻苦写作。

"世间东抹西涂手":世上那些平庸的文人,

# 东抹西涂:胡乱涂抹。

"枉著书生待鲁连":白白地以书生自居,期待像鲁仲连那样建立奇功。

# 鲁连:指战国齐人鲁仲连,有谋但不仕,常周游各国排难解纷。此代指奇伟高蹈、不慕荣利者。,待:看待。,著:一作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论诗三十首(其十五)》是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创作的组诗作品之一,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借对李白诗歌艺术成就的高度评价,针砭当时诗坛流弊。首句盛赞李白诗歌如银河倒泻般豪迈奔放;次句化用李白《戏赠杜甫》中的诗句,强调李白不拘形迹的创作状态。后两句以“东抹西涂”讥讽当时诗坛刻意雕琢的风气,主张诗人应如鲁仲连般兼具才情与风骨。全诗对比鲜明,既展现了诗人对盛唐气象的追慕,又暗含了对矫饰文风的批判,体现出元好问倡导自然雄健诗风的文学主张,对于刻意雕琢、苦吟诗风的反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论诗三十首(其十五)》是元好问于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年),在三乡创作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论诗三十首》组诗中的第十五首。这首诗是赞扬李白不仅文才卓异,而且也是象鲁仲连一类的人物,有政治才能,关注现实,不为官而周游各地,排难解纷。整体上体现了元好问崇尚雄浑自然诗风的文学主张。

2. 分段赏析

“笔底银河落九天”:此句聚焦对李白诗歌风格的赞美。诗人将李白笔下的文字,比作银河从九天之上倾落,化用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象。一个精妙的比喻,瞬间将李白诗歌雄浑壮阔、大气磅礴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其诗作排山倒海的气势与震撼人心的魅力,凸显元好问对李白诗歌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何曾憔悴饭山前”:这句诗化用了李白《戏赠杜甫》中“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的诗句。“饭山”即饭颗山,相传是唐代长安附近的一座山,后遂用“饭颗山”作表示诗作刻板平庸或诗人拘守格律、刻苦写作的典故。元好问用此句将李白和杜甫作对比,意在表明李白不像杜甫那样为了作诗而显得十分辛苦、憔悴,体现出李白潇洒不羁、出口成章的一面,也从侧面反映出二人不同的性格和处世风格。“世间东抹西涂手”:这句把批判矛头指向当时诗坛的平庸之辈。“东抹西涂手”生动刻画了那些在诗歌创作上毫无章法、随意乱写之人的形象,用语直白且犀利,讽刺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的敷衍与无能,与前文李白的卓越才华形成鲜明反差,凸显出元好问对这类创作者的不屑。“枉著书生待鲁连”:承接上句批判。“鲁连”即鲁仲连,是战国时期以谋略和侠义闻名,心怀济世之志的高士。诗人认为,那些在诗坛滥竽充数之人,虽顶着书生之名,却妄图像鲁仲连一样获得世人赞誉,可他们的作品空洞无物,根本无法与鲁仲连的功绩相提并论。此句以强烈的反差,进一步讽刺这类创作者名不副实,深化诗歌批判主题,展现元好问鲜明的诗歌批判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二十一)》

下一篇: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十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