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ùn
shī
sān
shí
shǒu
èr
shí

朝代:金作者:元好问浏览量:1
nán
jiāng
měi
qīn
jīng
chún
quán
shī
shān
zhēn
lùn
shī
nìng
xià
wēng
bài
wèi
zuò
jiāng
西
shè
rén

译文

在古朴雅正上难以与杜甫亲近,在精妙纯熟处又全然丢失了李商隐的真髓。若要论诗,我宁可向黄庭坚下拜,也绝不做江西诗派中的一员。

逐句剖析

"古雅难将子美亲":在古朴雅正上难以与杜甫亲近,

"精纯全失义山真":在精妙纯熟处又全然丢失了李商隐的真髓。

"论诗宁下涪翁拜":若要论诗,我宁可向黄庭坚下拜,

"未作江西社里人":也绝不做江西诗派中的一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论诗三十首(其二十八)》出自金代元好问之手。元好问潜心钻研,著有《杜诗学》,自认为是杜甫的忠实拥趸,对杜甫诗歌的精髓领悟颇深。在他眼中,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虽打着学习杜甫的旗号,实则误入歧途。他们一味执着于文字的雕琢、对偶的精巧、典故的堆砌以及音韵的编排,仅仅流于形式上的模拟照搬,全然未领会杜甫诗歌古朴风雅的神韵,也丢掉了李商隐诗歌精美纯厚的真趣。不过,元好问也并非将黄庭坚一竿子打死,他觉得黄庭坚有其独特之处,在江西诗派中堪称异类,甚至值得自己折节下拜。他曾给出“只知诗到苏黄尽”这样的评价,足见其对黄庭坚在宋代诗坛领军地位的充分肯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古雅难将子美亲”:此句聚焦于杜甫诗歌所独具的古朴高雅风格。杜甫诗作,无论是格律运用、用词择字,还是意境营造,皆展现出深厚的古典韵味与高雅格调,仿若从悠悠历史中走来,承载着华夏文化的厚重积淀。元好问感慨当下诗歌,在追求古雅之风时,难以望杜甫之项背,一个“难”字,道出了其间差距,饱含对杜甫诗歌至高境界的敬仰,也暗示当时诗坛在传承古典高雅气质方面的乏力,似欲唤起众人对杜诗典范意义的重视。“精纯全失义山真”:这里针对李商隐诗歌而言。李商隐作诗,情感细腻且表达精纯,诗意朦胧而真挚动人,以独特的才情将情思编织进精巧的诗句里。元好问直言当下诗歌已全然丢失了李商隐式的纯真韵味,“全失”一词掷地有声,痛惜之情溢于言表,批判当时诗人虽有模仿,却仅得皮毛,未领悟义山诗在情感深度与表达精度上的精髓,让那份动人心弦的精纯诗意在诗坛渐趋式微。“论诗宁下涪翁拜”:涪翁即黄庭坚,其诗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厚学养著称。元好问表明在论诗的立场上,他宁愿向黄庭坚表达敬意、俯身学习。黄庭坚作诗讲究“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注重文字锤炼、诗意翻新,有诸多精妙之处可供借鉴。“宁下”体现出元好问的谦逊好学,也侧面反映出黄诗在诗艺拓展上的影响力,即便元好问对诗坛弊病多有批判,却仍能正视黄诗长处,展现出开阔的诗学视野。“未作江西社里人”:江西诗派在当时影响广泛,却也弊病丛生,诗人们过度依赖技巧、生硬模仿、以学问为诗,致使诗作流于形式,失却自然真情。元好问态度坚决地划清界限,“未作”二字铿锵有力,绝不随波逐流,彰显出他对诗歌本真韵味、自然情感抒发的执着坚守,宁可孤身探寻纯正诗风,也不愿陷入江西诗派的泥淖,为矫正诗坛歪风发出振聋发聩之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七》

下一篇: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