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悲歌绝不传":那些激昂慷慨的歌谣现在已经不再广泛传唱了,
"穹庐一曲本天然":但在蒙古包里传唱的那首曲子却是那么自然纯朴。
# 穹庐一曲:指《敕勒歌》。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
"中州万古英雄气":中原自古以来就有的英雄气概,
"也到阴山敕勒川":也传递到了阴山脚下的敕勒川。
# 敕勒川:一般指敕勒歌,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论诗诗。通过对北朝民歌《敕勒歌》的评论,体现了元好问对民歌的重视,既肯定《敕勒歌》慷慨壮阔、浑然天成的气势,又点明中原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表达了我国境内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的主题。
2. 写作手法
对比:前两句“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将失传的慷慨歌谣与天然的《敕勒歌》进行对比,突出《敕勒歌》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价值。
3. 分段赏析
“慷慨歌谣绝不传”一句,是对世间慷慨激昂歌谣难再流传的感慨,为引出《敕勒歌》做铺垫,侧面烘托出此歌的珍贵难得。“穹庐一曲本天然”,高度称赞《敕勒歌》,表明这首描绘穹庐生活的民歌具有浑然天成的特质,凸显其不加雕琢的自然之美,体现元好问对其风格的肯定与推崇。“中州万古英雄气”,点明中原地区长久以来蕴含的英雄豪迈气魄,为下句论述文化影响埋下伏笔。“也到阴山敕勒川”,指出这种中原的英雄气概影响到了阴山敕勒川地区,表明《敕勒歌》的产生和风格受中原文化熏陶,揭示了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渗透的主题。
上一篇: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