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谣魏什久纷纭":乐府和建安等诗歌众说纷纭,
# 魏什:指建安诗歌。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汉谣:指汉乐府民歌。
"正体无人与细论":真正且没有人去仔细的辩论。
# 正体:指诗歌的风雅传统,与伪体相对立,和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意同。
"谁是诗中疏凿手":谁才是诗歌中的开凿者呢?
# 疏凿:本意是指治水时疏通开凿河道。这里借指对诗歌的追本溯源,匡正别伪。
"暂教泾渭各清浑":暂且哪里可以分清泾水、渭水谁清谁浊。
# 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论诗三十首(其一)》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组诗中的首篇。此诗鲜明地展现了他创作这组论诗诗的初衷、目标以及衡量标准。
2. 分段赏析
首句“汉谣魏什久纷纭”一句点明了自汉魏以来,诗家众多,流派繁杂,诗歌发展呈现出纷纭复杂的局面,以历史的积淀凸显出诗学渊源的深厚与多样。次句“正体无人与细论”则直接指出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尽管汉魏风骨等诗歌“正体”存在,但却无人能够对其进行细致深入的探讨,深刻地揭示了诗坛存在的失序现状。第三句“谁是诗中疏凿手”以水利工程中的“疏凿手”作比喻,提出谁能成为诗坛中拨乱反正、理清诗歌发展脉络的人,而诗人自己则以“疏凿手”自任,彰显出其决心与勇气。尾句“暂教泾渭各清浑”进一步表明诗人的目的,即要将诗坛中的正体与“伪体”区分开来,构建起二元对立的诗学批判体系,如同使泾水和渭水各自变得清澈与浑浊一般,让诗歌的发展回归正轨。
3. 作品点评
《论诗三十首(其一)》作为《论诗三十首》的序言和纲领,在短短二十八字中,既蕴含论述的犀利独到,又兼具诗的风情意韵,以诗的形式谈论诗理,言之有物且味之有趣。元好问继杜甫之后,比较系统地运用绝句形式表达诗歌理论,标举“正体”,以“疏凿手”自任,追本溯源,区分正伪,廓清诗歌发展方向。其倡导的作诗为文要“诚”、抒写“性情”,崇尚天然真淳、关注社会现实、主张豪放刚健、重视独创精神等文艺理论,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影响深远,为后人树立了学习效仿的标杆,他以正确创作理论指导实践的观点,更具深远的指导意义。
下一篇: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