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dōng
·
·
yòng
dōng
xiān
shēng
yùn

朝代:金作者:赵秉文浏览量:1
qiū
guāng
piàn
wèn
cāng
cāng
guì
yǐng
zhōng
piān
zhōu
wàn
qǐng
zhān
tiān
kòu
cháng
cháng
é
xià
wàn
huī
bīng
xuě
jīng
chén
qiān
zhàng
néng
róng
rén
jié
huí
shǒu
chì
biān
jīng
rén
shān
huā
dàn
dàn
cháng
kōng
jīn
mèng
zhǐ
yǒu
guī
hóng
鸿
míng
miè
cóng
gōng
chéng
fēng
guī
sàn
lín
sān
shān
ān
zài
xiāo
chuī
duàn
míng
yuè

译文

秋夜月光洒满整片大地,我不禁询问无边际的桂树下的月影,这其中是什么东西呢。一叶小船独行在万顷波涛中,极目四望,水天相连,仿佛四周没有边际。我拿起船桨击打船舷高唱一曲,嫦娥似要从天上下凡而来,挥洒出万里如冰雪般的清寒光辉。京城尘土千丈,怎能容得下像苏轼这样的豪杰呢。回首赤壁石旁边,骑鲸的人已经离去,不知经历了几度山花的开放。长空浩荡,今古之事都如同一场虚幻的梦,只有那归飞的大雁在天空中时隐时现。我想要追随东坡,乘着风归去,不去管散乱的头发。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在何处,玉箫的乐声吹断了月亮皎洁的光芒。

逐句剖析

"秋光一片":秋夜月光洒满整片大地,

"问苍苍桂影":我不禁询问无边际的桂树下的月影,

# 苍苍:无边无际、空阔辽远的样子。

"其中何物":这其中是什么东西呢。

"一叶扁舟波万顷":一叶小船独行在万顷波涛中,

# 扁舟:小船。

"四顾粘天无壁":极目四望,水天相连,仿佛四周没有边际。

# 粘天:贴近天,仿佛与天相连。

"叩枻长歌":我拿起船桨击打船舷高唱一曲,

# 枻:船舷。

"嫦娥欲下":嫦娥似要从天上下凡而来,

"万里挥冰雪":挥洒出万里如冰雪般的清寒光辉。

"京尘千丈":京城尘土千丈,

"可能容此人杰":怎能容得下像苏轼这样的豪杰呢。

"回首赤壁矶边":回首赤壁石旁边,

# 矶:石头。

"骑鲸人去":骑鲸的人已经离去,

# 骑鲸人:本指唐代李白,这里借指苏轼。

"几度山花发":不知经历了几度山花的开放。

"澹澹长空今古梦":长空浩荡,今古之事都如同一场虚幻的梦,

# 今古:一作“千古”。,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只有归鸿明灭":只有那归飞的大雁在天空中时隐时现。

"我欲从公":我想要追随东坡,

"乘风归去":乘着风归去,

"散此麒麟发":不去管散乱的头发。

# 麒麟发:散乱的头发。

"三山安在":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在何处,

"玉箫吹断明月":玉箫的乐声吹断了月亮皎洁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是金代词人赵秉文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上片开篇以问月起笔,巧妙地点明创作时间,紧接着将笔触从月亮转向人物。下片则由对苏轼一生坎坷遭际的深切同情与愤慨,自然过渡到词人自抒悲感。词人通过该词抒发了对苏轼被贬黄州遭遇的同情与不平,同时也流露出自己虽心怀家国、忧国忧民,却在动荡时局中无力回天的无奈,进而萌生消极出世之念。全词借古伤今,字里行间,满是深沉的伤感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代文学家

赵秉文(1159~1232),金代文学家。字周臣,号闲闲,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大定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赵秉文能诗文,文长于辨析,以周程理学为主。其诗善于师法前代名家,如七言古诗模仿李白、苏轼,五言古诗模仿陶渊明、王维,七言绝句则学习杨万里。元好问评其诗“七言长篇,笔势纵放,不拘一律,律诗壮丽,小诗精绝”。著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闲闲外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创作于金朝走向衰败之际。赵秉文素仰苏轼,深受其词风影响,这首词是赵秉文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和韵之作。作者因对苏轼被贬黄州的遭遇深感同情与不平,加之自身忧国却难挽危局,萌生消极出世之思,便借古喻今,写下了这篇词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唱和词,词人通过描绘秋夜江上扁舟的景象,回忆苏轼夜游赤壁的情景,表达了对苏轼被贬遭遇的深切同情与不平。同时,借古伤今,抒发自己忧国忧民却无力挽救国之危亡,进而产生消极出世的思想,全词充满感怀、悲戚与无奈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词中多处化用苏轼的诗词及相关典故。如“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隐括了苏轼《赤壁赋》的语意,“骑鲸人”借指苏轼,用李白“骑鲸”的典故来形容苏轼,丰富了词的内涵,表达出词人对苏轼的仰慕和缅怀之情。借景抒情:上片通过“苍苍秋光”“挂影”等景象营造出苍凉、高洁、肃杀的氛围,为下文写对苏轼的怀想做铺垫。下片“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借长空、归鸿等景象,表露了作者吊古伤今、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色之中。承上启下:“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京尘千丈”承接上片对秋夜江上景色的描写以及对苏轼夜游赤壁情景的回顾,将视线从清幽的自然景色和历史的回忆中拉回到现实的尘世;“可形容此人杰”则引出下片对苏轼人生遭遇的感慨以及词人自身情感的抒发。借古伤今:词人由苏轼的故事联想到古今变迁,“今古梦”三字将历史与现实相连,借古事感叹人生如梦,时光易逝,无论是古人的辉煌还是如今的现状,都如同一场梦幻。在这种感慨中,蕴含着词人对当今时代的失望和对个人命运的迷茫,借古伤今,抒发了自己消极出世的思想。化用:“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化用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句。杜牧的诗句通过描绘长空孤鸟消失的景象,表达出对历史变迁、时光流逝的感慨。本词中化用此句,表露了作者吊古伤今,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问月开篇。古往今来,“问月”是诗词创作中的经典笔法,苏轼的《水调歌头》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成就千古绝唱。本词虽化用苏词问月之笔,却别具新意。词人借此点明创作时间为深秋月夜,这与苏轼夜游赤壁的时节不谋而合。首句中,“桂影”代指明月,搭配“苍苍”与肃杀的“秋光”,苍凉、高洁又略带肃杀的氛围扑面而来。随后,词人笔锋一转,由月及人,眼前的秋夜之景,自然让人联想到当年乘一叶扁舟夜游赤壁的苏东坡。“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化用《赤壁赋》之意,寥寥数语便将苏轼夜游的场景重现,尽显平淡中见真章的功力。“京尘千丈,可容此人杰”虽是问句,却表达了词作者的深切感慨。“京尘”喻复杂官场,“人杰”指苏东坡,此二句不仅实现了由景入情的转换,还巧妙地承上启下。下片由上片对“人杰”难容于时的慨叹,自然过渡到“骑鲸人去”的追思,从对苏轼坎坷人生的同情愤慨,转为抒发自身悲怆。“骑鲸人”原指李白,此处借指苏轼,“几度山花发”借岁月更迭,道出苏轼离世后的时光流逝,令人唏嘘。“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化用杜牧诗句,流露出词人吊古伤今的消极情绪。“我欲从公”三句更显决绝,表达出追随苏轼、消极出世的强烈意愿。然而仙境难寻,只能寄情玉箫,以“三山安在”收尾,感怀、悲戚与无奈之情绵延不绝。

4. 作品点评

本词虽是苏轼《念奴娇》的和韵之作,但并未囿于原作的创作范式。作者巧妙运用借景抒情、借古伤今的手法,营造出与苏轼词中壮美截然不同的氛围意境。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另辟蹊径展现独特艺术风貌,实属难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闲闲公乃以仙语追和之,非特词气放逸,绝去翰墨畦径,其字画亦无愧也。

金文学家元好问《题闲闲书赤壁赋后》

# 状伟不羁,视“大江东去”信在伯仲间。

清文学家徐釚《词苑丛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金·刘迎《乌夜啼·离恨远萦杨柳》

下一篇:金·元好问《江城子·醉来长袖舞鸡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