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yuè
huǎng
chóng
shān
·
·
chū
dào
sōng
shān
shí
zuō

朝代:金作者:元好问浏览量:1
sài
shàng
qiū
fēng
jiǎo
chéng
tóu
luò
jīng
shào
nián
ān
shì
xiāng
cóng
jūn
wèn
suǒ
cóng
shuí
hòu
cái
tōng
běi
xiān
shēng
dòng
liáo
西
guī
yóu
liǔ
chūn
guī
yuè
hóng
xiù

译文

军队中的鼓声、角声在秋风中作响,城头上的旗帜在夕阳的照耀下缓缓地飘动。年应当从军,身跨战马,驰骋边关。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要在乎由谁来带兵。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等打完仗,回到故乡时,仍是杨柳依依的春天,时间不会太长。征人连战连胜,可以很快凯旋,闺中人不必因相思而流泪。

逐句剖析

"塞上秋风鼓角":军队中的鼓声、角声在秋风中作响,

# 鼓角:鼓声,角声。

"城头落日旌旗":城头上的旗帜在夕阳的照耀下缓缓地飘动。

"少年鞍马适相宜":年应当从军,身跨战马,驰骋边关。

"从军乐":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

# 从军乐:“从军”二句化用王粲《从军》诗:“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莫问所从谁":并不要在乎由谁来带兵。

"候骑才通蓟北":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

# 蓟北:蓟州之北,汉唐塞北之地。,侯骑:侦察的骑兵。

"先声已动辽西":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

# 辽西:今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归期犹及柳依依":等打完仗,回到故乡时,仍是杨柳依依的春天,时间不会太长。

"春闺月":征人连战连胜,可以很快凯旋,

# 春闺:春日的闺阁。

"红袖不须啼":闺中人不必因相思而流泪。

# 红袖:代指佳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是金朝元好问所作的一首词。该词以边塞为题材,上片描绘塞外秋景及少年乐于从军的豪迈形象,下片极写从军声威与乐观归期。词中运用化用、意象叠加等手法,如化用范仲淹词句变悲凉为雄壮,以边塞意象展现军队风貌。全词风格明快,洋溢着报国从军的积极乐观之情,颇有盛唐边塞之音,给人鼓舞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该词的创作背景,存在两种观点。其一,依据龙德寿所著《元好问萨都剌集》,此词为作者于贞祐丙子年(1216年)为躲避战乱南渡后所作。彼时,金朝的山东、河北、河东等地已遭蒙古兵频繁侵扰,几乎无完好之地。然而,元好问对金军能够收复失地仍心存期望,这在词中体现为凯旋而归的乐观气势。其二,按照唐圭璋《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的说法,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年),词人在战乱中避难,从三乡(今河南宜阳三乡镇)迁至登封嵩山,这首词便是初到嵩山时所写。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边塞词。描绘了塞外秋风中鼓角阵阵、城头落日映照旌旗的景象,塑造了一位适宜鞍马从军、享受军旅生活的少年形象。词中还体现出军队侦察骑兵刚与蓟北通消息,声威已震动辽西的强大军威。并传达出归期还来得及在柳色依依之时,劝慰闺中女子不必啼哭的乐观情绪,表达了豪迈乐观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化用:“塞上秋风鼓角”此句巧妙借鉴范仲淹《渔家傲》里“塞下秋来风景异”与“四面边声连角起”的意象。范仲淹原词侧重于渲染塞外秋日的悲凉氛围,而在此处把这种悲凉加以转化,演绎出雄浑壮阔之音。以寥寥数语,生动勾勒出一幅充满豪迈气概的边塞图景,秋风猎猎,鼓角齐鸣,尽显边塞的独特魅力与壮阔风光。

3. 分段赏析

上片伊始,着力描绘边塞环境。边塞之地,秋风瑟瑟,鼓角悲鸣之声随风传来,城头的旌旗在落日的余晖中猎猎飘扬,一幅苍凉且悲壮的边塞画卷就此铺展。此开篇两句,巧妙罗列六种意象,勾勒出典型的塞上风光与军营场景,为人物的出场搭建背景。随后,“少年”三句引出主人公,一位英姿飒爽、威武不凡的少年,跨于战马之上,在边关纵横驰骋。在词人笔下,这位热血少年的豪迈气概与粗犷壮美的边塞相得益彰,少年为边塞的雄浑壮阔增添活力,边塞则反衬出少年的英勇无畏。少年们满怀报国热忱,周身洋溢着青春的浪漫气息,对他们而言,只要能投身军旅、纵马疆场便满心欢喜,甚至不在意跟随哪位将领出征。这三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少年战士的爱国情怀。下片着重渲染从军之乐。“侯骑”二句,笔调轻快灵动,意思是侦察骑兵刚通过蓟北,部队的威名已然震动辽西。“才”与“已”相互呼应,生动表现出边塞部队声威远播,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强大气势。紧接着,词人以乐观自信的口吻写道“归期犹得柳依依”,寓意打败敌人凯旋之时,恰逢杨柳依依的春日,还能尽情欣赏春天的美好景致。从时间线索上看,与上片提到的“秋风”相呼应,表明部队秋天出征,春天便能胜利归来,足见其战斗力之强盛。结尾处以“春闺月,红袖不须啼”收束全词。春暖花开之际,闺中的女子盼回了丈夫,无需再因思念远方的夫君而悲啼。此处结尾一改往昔闺妇思亲的哀怨基调,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4. 作品点评

全词基调高昂乐观,奏响了一曲立志报国的激昂壮歌,恰似一首对胜利前景充满憧憬的畅想乐章。作品开篇描绘边地威严雄武的独特景致,以此为衬,勾勒出全身披挂戎装的“少年”英雄形象,其内心激情澎湃,神情跃跃欲试,呼之欲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开头二句,以工整对旬,描绘边塞祖犷苍凉的环境。“塞上”、“城头”交代地点,“秋风”、“落日”表明时间,“鼓角”、“旌旗”点明军旅生活,典型地渲染了塞上特有氛围。听词人将人物和背景、氛囤糅合一体,使词的意境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不详词学家唐圭璋《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金·元好问《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

下一篇: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二十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