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én
yuè
yuán
·
·
wài
jiā
dōng
yuán

朝代:金作者:元好问浏览量:1
chóng
gāng
hóng
chén
duàn
cūn
luò
gèng
nián
fēng
yào
jiù
chuāng
zhōng
yuǎn
xiù
shè
hòu
cháng
sōng
shí
nián
zhòng
nián
zhòng
dōu
ér
tóng
lǎo
wéi
yǒu
xǐng
lái
míng
yuè
zuì
hòu
qīng
fēng
xuán
guàn
táo
qiān
shù
huā
luò
shuǐ
kōng
liú
píng
jūn
wèn
qīng
jīng
zhuó
wèi
lái
niú
xiè
gōng
bìng
yáng
tán
huī
zuì
dōu
xiū
jīn
shēng
cún
huá
líng
luò
shān
qiū

译文

重重叠叠的山峰隔断了繁华喧闹的都市生活,更觉得年丰人寿在我们这个小村落。移居到想要去的人迹罕至之所,那里有窗口可以看到碧绿的山峰,还有屋后茂密的松柏一棵棵。种植那十年成材的树木,耕作那一年收获的谷物,都交给那些年轻人吧。老夫我所要做的,只是清早醒来,欣赏那将落的明月,醉饱之后,充分享受那山间的清风拂面而过。玄都观里曾有无数株桃花烂漫盛开,而今早已水流花谢,不复存在。请您不必去寻求明白,奔流着的是清泾还是浊渭,苍茫之中是马去还是牛来。谢安重回故地已经带上了病态,羊昙为他的下世流泪痛哀。这样的存殁之感,在我酩酊一醉之后便淡然忘怀。要知道古往今来有多少同样的感慨,活着时身居高厦大宅,到头来免不了要在荒凉的山丘中把尸骨掩埋。

逐句剖析

"重冈已隔红尘断":重重叠叠的山峰隔断了繁华喧闹的都市生活,

# 红尘:这里指繁华的社会。,重冈:重重叠叠的山冈。

"村落更年丰":更觉得年丰人寿在我们这个小村落。

"移居要就":移居到想要去的人迹罕至之所,

# 要就:要去的地方。就,靠近。

"窗中远岫":那里有窗口可以看到碧绿的山峰,

# 窗中远岫:语本谢朓《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远岫,远山。

"舍后长松":还有屋后茂密的松柏一棵棵。

"十年种木":种植那十年成材的树木,

"一年种谷":耕作那一年收获的谷物,

"都付儿童":都交给那些年轻人吧。

"老夫惟有":老夫我所要做的,

"醒来明月":只是清早醒来,欣赏那将落的明月,

"醉后清风":醉饱之后,充分享受那山间的清风拂面而过。

"玄都观里桃千树":玄都观里曾有无数株桃花烂漫盛开,

# 玄都观里桃千树:语出唐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玄都观,唐代长安城郊的一所道观。

"花落水空流":而今早已水流花谢,不复存在。

"凭君莫问":请您不必去寻求明白,

# 凭:请。

"清泾浊渭":奔流着的是清泾还是浊渭,

# 清泾浊渭:“清泾”二句:语本杜甫《秋雨叹》:“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清泾浊渭,泾、渭皆水名,在陕西高陵县境汇合,泾流清而渭流浊。

"去马来牛":苍茫之中是马去还是牛来。

"谢公扶病":谢安重回故地已经带上了病态,

# 谢公:谢安(320—385),东晋政治家。在桓温谋篡及苻坚南侵的历史关头制乱御侮,成为保全东晋王朝的柱石。孝武帝太元年间,琅琊王司马道子擅政,谢安因抑郁成疾,不久病故。

"羊昙挥涕":羊昙为他的下世流泪痛哀。

# 挥涕:挥洒涕泪。,羊昙:谢安之甥,东晋名士。

"一醉都休":这样的存殁之感,在我酩酊一醉之后便淡然忘怀。

"古今几度":要知道古往今来有多少同样的感慨,

"生存华屋":活着时身居高厦大宅,

# 生存华屋:“生存”二句:语出三国魏曹植《箜篌引》:“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言人寿有限,虽富贵者也不免归于死亡。华屋,华美的屋宇。

"零落山丘":到头来免不了要在荒凉的山丘中把尸骨掩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为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的组曲。首篇道出回归东园缘由,借景衬情,主题虽有欣慰满足之感,却也隐隐流露出国家覆灭后,闲居时无所作为的无奈。次篇巧用诸多历史典故,化用前人成句,深刻展现出国破家亡的巨大伤痛,以及在“卜居外家东园”时苟且残生的沉重心境。全曲运用移情手法,或寓情于景,或借用典故,表意精准,辞藻精妙,蕴含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二曲成于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元好问于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登宏词科,入国史馆任编修。翌年夏,归隐嵩山,旋即转任镇平、内乡、南阳三地县令。正大八年(1231)秋,奉诏入朝,擢升尚书省侍郎、左司都事,然此时金都汴京已陷蒙古军重围。天兴二年(1233)正月,汴京守将崔立降敌,元好问身为左司都事,随众被俘,出京北渡黄河,羁留聊城。蒙古窝阔台汗七年(1235),迁居冠氏县。因元好问声名远播,蒙古方面有意招揽,然其心灰意冷,断绝仕途之念。历经流离失所后,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元好问携眷返归故里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州),以遗民之身度日,时年五十。彼时金朝已覆,生母张氏亦早逝,“外家”亲眷多已凋零。遥想其二十五岁之际,蒙古铁骑已破忻州,其仓皇出逃,历经艰辛。今国破家亡,重返故土,首当其冲者,便是“卜居”之议。此二曲,即以“卜居外家东园”为题,于斯情斯景下挥毫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田园曲。作者选择回归东园,实则是寻觅一方心灵栖所,在移居后的新生活里,他看似沉醉于山林间的悠然闲适,对这般生活心怀欣慰与满足,然而字里行间、生活表象之下,实则暗涌着对往昔暴政的愤懑与不满,更流露出国家倾覆后,闲居于此、无所建树的无奈与悲叹。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第一首曲的下片描绘移居后的新生活,虽提及种木种谷之务,实则以“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之语,巧妙避开了体力之劳,转而沉醉于“醒来明月,醉后清风”之境。此中“醒”“醉”二字,非仅状生活之态,更寓心境之沉浮。醉时清风拂面,醒后明月相伴,看似悠然自得,实则满腔酸楚、忧郁难抒。整首小令,字面上是对山林生活的满足,实则字字含情,句句藏痛,借景抒情,将悲愤之情融入清风明月之中,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于无声处听惊雷。用典:本曲多处运用典故,例如“玄都观里桃千树”一句,巧用唐代诗人刘禹锡之典故。刘禹锡于元和十年春,由朗州贬所召回京城,见京城人争相去玄都观赏花,遂作《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中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之句,此乃其离京十年、旧地重回之感慨。元好问在诗中借用此句原形,却以“花落水空流”之景,抒写自身经历二十余年才得重返家乡秀容的沧桑巨变,其景象较刘禹锡原诗之感慨,惨痛更甚百倍。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小令这首元曲小令以“卜居”为线索,通过山水意象与田园生活的双重书写,暗藏遗民之痛与故国之思。上片开篇“重冈已隔红尘断”以地理阻隔隐喻精神避世,重叠的山峦不仅是自然屏障,更是对故国血泪的屏蔽——红尘指代蒙元统治下的尘世纷扰,亦暗含对前朝覆灭的痛切。村落“年丰”的祥和生活图景,实为对理想栖居的虚构:窗含远岫的澄明与松影摇曳的苍翠,既化用谢朓“窗中列远岫”的山水意境,又以“移居要就”的主动选择,暗示对精神净土的渴求。下片转入现实生活的悖论:年迈者将耕作之劳交付童稚,自处以“醒复醉”的虚渺姿态。明月清风看似超然物外,却暗含“醉里乾坤大”的苦涩——清醒时的寂寥唯有借酒消解,醉后的清风明月更显孤独底色。这种“闲适”实为遗民身份的自我保护:不涉世事方能避祸,不言情志方得存身。全词以景语写沉痛,表面写卜居之乐,深层藏黍离之悲。重冈隔绝的是现实苦难,松月寄托的是故国追思,“十年种木”的托付与“醉后清风”的疏离,共同构成遗民在乱世中艰难自处的精神图谱。看似冲淡的田园叙事,实则以“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笔法,将亡国之痛凝练为山水草木间的永恒叹息。第二首曲子这首元曲以典故为经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将国破家亡的创痛凝练为山水草木的永恒咏叹。上片开篇“玄都观里桃千树”借刘禹锡贬谪归来之典,将二十余年后的故里比作刘诗中的玄都观——昔年“桃千树”是权贵争赏的虚妄繁华,今日“花落水空流”却是家国凋零的惨痛写照。刘禹锡以“种桃道士”暗喻朝堂更迭,元好问则以“红尘”指代蒙元统治的荒诞现实,“莫问”二字道尽沧桑巨变中的无力与悲怆。下片化用杜甫“清泾浊渭”意象,却剥离原诗的自然描摹,转作世道混沌的隐喻:雨后河川浑浊难辨,恰似江山易主后的人伦颠倒。谢安与羊昙的典故更显沉痛——谢安病逝西州门的旧事,暗合元好问暮年重返故园的衰颓;羊昙醉哭西州的典故,则化作“一醉都休”的自我麻痹。末句“生存华屋,零落山丘”反用曹植诗意,将“华屋”与“山丘”并置:前者象征故园残存的虚妄安稳,后者指向死亡与遗忘的终极归宿。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沧桑巨痛,及“卜居外家东园”而苟延残生的沉重心情。

4. 作品点评

元好问这两首曲作里,字里行间隐约流露出闲居之后无所建树的无奈,这一点从结尾几句刻意营造出的豁达之语中便能窥见端倪。整首曲子巧妙运用移情之法,将前人成句化用其中,词意兼备,韵味悠长,蕴含着极为深远的意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曲子从表面上看,只是写他选择了一个具有山林之美的好住处,住在这里,不事生产,不问是非,沐清风,赏明月,把一切都付之一醉,够闲适,够消极的。但结合特定情境看,则字字酸楚,句句沉痛。

现代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家霍松林《元曲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十八)》

下一篇:金·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