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ùn
shī
sān
shí
shǒu
èr

朝代:金作者:元好问浏览量:1
cáo
liú
zuò
xiào
shēng
fēng
hǎi
rén
jué
liǎng
xióng
bīng
zhōu
liú
yuè
shí
jiào
héng
shuò
jiàn
ān
zhōng

译文

曹植和刘桢气势很大,虎虎生风,四海之内没有和这两个人匹敌的。只可惜诗风刚健雄放的刘琨,却无法进入建安七子中。

逐句剖析

"曹刘坐啸虎生风":曹植和刘桢气势很大,虎虎生风,

"四海无人角两雄":四海之内没有和这两个人匹敌的。

"可惜并州刘越石":只可惜诗风刚健雄放的刘琨,

# 刘越石:西晋诗人刘琨,被认为“雅壮而多风”(《文心雕龙·才略》),“言壮而情骇”(《文心雕龙·体性》),有“清拔之气”(《诗品》)。

"不教横槊建安中":却无法进入建安七子中。

# 横槊:形容气概豪迈。,不教:不叫,不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论诗三十首(其二)》乃一首意蕴深厚的七言绝句,诗中深切表达了诗人对建安时期诗人刘琨那雄浑刚健、风骨卓绝之诗歌的由衷推崇。诗人将曹植与建安七子中的刘桢并称为诗坛“两雄”,并以“坐啸虎生风”这一生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二人诗歌风格的雄壮威猛,犹如猛虎下山,气势磅礴。曹植与刘桢作为建安风骨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作不仅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而且慷慨刚健、风清骨俊,充分体现了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诗人通过推崇曹刘,实际上是在颂扬和传承他们所代表的建安文学的精神内核与审美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首句“曹刘坐啸虎生风”,此句以“曹刘”并提,指的是曹植与刘桢,两位均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诗人用“坐啸虎生风”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描绘他们的诗歌风格。这里的“坐啸”可以理解为他们写诗时的状态,或许是一种深沉的思考,或许是一种激昂的抒发,而“虎生风”则形象地表现了他们诗歌的雄壮与威猛,如同猛虎下山,风驰电掣,气势磅礴。这一比喻不仅准确地捕捉到了曹刘诗歌的精髓,也展现了建安文学雄浑刚健、慷慨激昂的整体风貌。次句“四海无人角两雄”,此句进一步强化了曹刘在诗坛上的地位。诗人以“四海无人角两雄”来形容,意味着在广阔的天地间,无人能与曹刘二人争锋。这里的“四海”是夸张的说法,旨在强调曹刘的诗歌才华无人能及,他们的诗歌风格独特,气势恢宏,成为了当时诗坛的佼佼者。同时,这一句也隐含了诗人对曹刘诗歌的高度评价和赞美。第三句“可惜并州刘越石”,此句突然转折,诗人将笔触转向了另一位诗人刘琨(字越石)。刘琨也是一位具有雄浑刚健风骨的诗人,但遗憾的是,他并未被列入建安七子之中,也未能在建安文学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诗人用“可惜”二字,表达了对刘琨未能得到应有重视的惋惜之情。同时,这一句也为下句埋下了伏笔,暗示了刘琨与曹刘之间的某种联系或遗憾。末句“不教横槊建安中“,此句是对上句的进一步阐释和深化。诗人用“不教横槊建安中”来形容刘琨的遗憾。这里的“横槊”指的是手持长矛,是古代武将的英姿,也常用来形容诗人的豪情壮志。诗人通过这一比喻,暗示了刘琨本应在建安文学中大放异彩,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这一句不仅表达了对刘琨才华的认可,也表达了对建安文学未能完全吸纳所有杰出人才的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二十二)》

下一篇:金·元好问《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