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i
shān
yǒng

朝代:金作者:元好问浏览量:1
西
běi
tiān
dǐng
gāo
máng
máng
sōng
hǎi
líng
áo
tài
háng
zhí
shàng
yóu
qiān
jǐng
cán
shān
wǎng
háo
wàn
qiān
yán
wèi
zhì
xióng
ǒu
cóng
tiān
qiǎo
jiàn
shén
gōng
tuān
zuò
fēng
léi
è
gèng
zài
yún
shān
xiàng
zhōng
shān
yún
tūn
cuì
wēi
zhōng
dàn
绿
shēn
qīng
wàn
chóng
jǐng
zhǐ
yīng
tiān
shàng
yǒu
zhī
shēn
zài
miào
gāo
fēng

译文

西北天空低垂,五台山五峰高耸入云,茫茫松涛如海,山巅似巨龟负山,灵鳌隐现。太行山脉连绵千里,直插云霄,群山如井底残石,徒然呼号,难比五台崇高。万壑千岩险峻排列,尽显雄浑气象,偶见天然奇观,方知鬼斧神工之妙。急流溪涧声如雷,气势磅礴,更融入云雾缭绕的山巅气象,浑然天成。云雾吞吐于青翠山峦间,变幻莫测,山色层叠,淡绿深青交织,如万重锦绣。此等奇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觅,岂料身处佛国圣境妙高峰,恍若仙境。

逐句剖析

"西北天低五顶高":西北天空低垂,五台山五峰高耸入云,

"茫茫松海露灵鳌":茫茫松涛如海,山巅似巨龟负山,灵鳌隐现。

# 灵鳌:神龟。古代神话传说,渤海之东有大壑,下深无底,中有五仙山(瀛洲、蓬莱、方丈、员峤、岱舆),常随波漂流颠簸。上帝使十五巨鳌举头顶之,五山遂屹立不动。此句形容松涛海浪,山顶如鳌头,以五仙山喻五台。

"太行直上犹千里":太行山脉连绵千里,直插云霄,

"井底残山枉呼号":群山如井底残石,徒然呼号,难比五台崇高。

# 井底残山:指诸山与五台相比,如在井底。

"万壑千岩位置雄":万壑千岩险峻排列,尽显雄浑气象,

"偶从天巧见神功":偶见天然奇观,方知鬼斧神工之妙。

# 神功:鬼斧神功,非人力所能及。,天巧:指天然形成的五台岩壑景象。

"湍溪已作风雷恶":急流溪涧声如雷,气势磅礴,

# 风雷恶:形容水流声巨响如雷。,湍溪:急流的河溪。

"更在云山气象中":更融入云雾缭绕的山巅气象,浑然天成。

"山云吞吐翠微中":云雾吞吐于青翠山峦间,变幻莫测,

# 翠微:青翠的山峦。此句说云雾在青翠的山峦间飘荡出没。

"淡绿深青一万重":山色层叠,淡绿深青交织,如万重锦绣。

"此景只应天上有":此等奇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觅,

"岂知身在妙高峰":岂料身处佛国圣境妙高峰,恍若仙境。

# 妙高峰:佛教传说中的最高峰,这里代指五台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台山杂咏》是一首七言绝句。其诗以雄豪之笔、丰赡之想象,摹写西北山川之瑰丽景致。运用衬托的手法,尽显五台山之高峻,将云山气象之变幻难测、雄伟非常,描绘得淋漓尽致,赋自然之景以神秘之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亦传达出一种超尘脱俗、希求心灵自在的高渺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五台山乃文殊菩萨的道场,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里位居首位。元宪宗四年(1254年),诗人游历五台山,并创作了《台山杂咏十六首》。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二首诗,此诗着重描绘五台山高耸险峻、雄伟挺拔的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松海露灵鳌”,以“天低”反衬五台山之高峻,借“灵鳌”神话喻山巅如巨龟负山,凸显其雄伟神奇。松涛如海、灵鳌隐现的描绘,既写实又添奇幻色彩,奠定了全诗崇高基调。颔联“太行直上犹千里,井底残山枉呼号”​,以“太行直上”的绵延千里对比五台山之突兀,再以“井底残山”反讽他山渺小,强化五台山“一览众山小”的威势。此联通过空间维度与情感张力,深化对五台山崇高地位的赞颂。颈联“万壑千岩位置雄,偶从天巧见神功”​,“万壑千岩”铺陈山势险峻,“天巧”,“神工”赞自然造化之妙,虚实相生中展现五台山浑然天成的壮美。诗人以哲理性语言,揭示自然奇观背后的鬼斧神工。尾联“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以“吞吐”赋予云雾动态,“淡绿深青”绘就层叠山色,由实入虚,将视觉盛宴升华为仙境遐想。此联以色彩与动感交织,营造出缥缈空灵的意境。末句“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以“天上”反衬人间,“妙高峰”点明五台山佛国圣境,既惊叹自然造化,又暗含超脱尘俗的精神追求。全诗至此收束于虚实相生的禅意,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十二)》

下一篇: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二十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