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ùn
shī
sān
shí
shǒu
èr
shí

朝代:金作者:元好问浏览量:1
luàn
hòu
xuán
shī
kàn
huā
shī
zài
zhǐ
kān
bēi
liú
láng
shì
rén
jiān
wǎng
xiàng
chūn
fēng
yuàn
kuí

译文

战乱过后,玄都观已失去了它原来的样子,当年写下的赏花诗如今读来只让人觉得悲伤。就连那位刘郎,也不过是尘世间的匆匆过客,他向春风埋怨兔葵的行为,实在是有些徒劳无益啊。

逐句剖析

"乱后玄都失故基":战乱过后,玄都观已失去了它原来的样子,

# 玄都:道观名。

"看花诗在只堪悲":当年写下的赏花诗如今读来只让人觉得悲伤。

"刘郎也是人间客":就连那位刘郎,也不过是尘世间的匆匆过客,

# 刘郎:刘禹锡。

"枉向春风怨兔葵":他向春风埋怨兔葵的行为,实在是有些徒劳无益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论诗三十首(其二十五)》是金末元初元好问所作的七言绝句。此诗围绕批评刘禹锡诗的怨刺问题展开。前两句“乱后玄都失故基,看花诗在只堪悲”,概括刘禹锡创作《再游玄都观》时皇权更迭、时局动乱,玄都观衰败的背景,认为当时景象只堪悲,不应有怨刺之语。后两句“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春风怨兔葵”,借刘诗语句,指出刘禹锡作为凡人却在《再游玄都观》诗序中,将当权者贬斥为兔葵燕麦,怨刺失度。诗中借典与化用结合,巧妙运用刘禹锡诗句,委婉表达批评观点;含蓄委婉,不直接生硬指责,而是以诗论诗,体现批评态度。通过对刘诗的批评,展现其对诗歌怨刺适度的追求,对研究元好问诗学思想及古代诗歌批评观念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诗论诗。诗中借对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再游玄都观》的探讨,表达元好问的诗学观念。全诗体现元好问主张诗歌温柔敦厚,反对直露刻薄怨刺的诗学观点。

2. 写作手法

用典:“刘郎也是人间客”,借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中“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典故,以“刘郎”指代刘禹锡,指出其作为凡人难以超脱世俗,为批评其诗的怨刺失度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乱后玄都失故基”,点明了刘禹锡创作相关诗歌时的社会背景。“乱后”精准概括了刘禹锡被贬的十四年间,皇权频繁更迭、宦官肆意专权、藩镇割据混战的动荡时局。“失故基”则描绘出玄都观昔日繁华不再,呈现出衰败破落的景象,曾经的盛景已荡然无存。“看花诗在只堪悲”,这里的“看花诗”指刘禹锡的《戏赠看花诸君子》。元好问认为,在这样的乱世背景下,面对玄都观的荒芜之景,一切只让人感到悲伤,此时更应持哀悯态度,而不宜发出怨刺之语,为后文批评刘禹锡诗中的怨刺倾向埋下伏笔。“刘郎也是人间客”,巧妙借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中“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语句,将刘禹锡称为“刘郎”,指出他同样是尘世中的凡人,不能超脱世俗。“枉向春风怨兔葵”,把批评的矛头指向《再游玄都观》的诗序。“枉”意为错,元好问认为刘禹锡错在将所有当权者一概斥为春风中摇摆的兔葵、燕麦,这种贬损过于严厉,打击面过宽,使得怨刺过于直露刻薄,违背了元好问所主张的温柔敦厚诗风,这两句诗直接点明了元好问对刘禹锡诗怨刺失度的批评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金·元好问《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

下一篇:金·元好问《京都元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