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才觉古风回":历经百年时光,才感受到古风重新回归,
"元祐诸人次第来":元祐年间,诸多文人墨客相继涌现。
# 次第来:依次而来。,元祐:宋哲宗赵煦年号(1086-1093)。
"讳学金陵犹有说":虽然有人忌讳学习王安石的文风,但仍有议论纷纷,
# 讳:忌讳。
"竟将何罪废欧梅":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罪名,竟然要抛弃欧阳修和梅尧臣的诗风呢?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主题是对宋朝诗风演变的回顾与批判,特别是元好问对苏轼、黄庭坚(元祐诸人)以及欧阳修、梅尧臣(欧梅)诗风的评价,以及他对诗歌复古革新的重视。通过对宋朝诗风演变的回顾与批判,表达了元好问对于诗歌复古革新的重视,以及对那些未能得其精髓而抛弃传统诗风的做法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诗风以及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来凸显主题。“百年才觉古风回”与“元祐诸人次第来”之间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描述了宋初百年间文坛的浮华与薄弱,后者则展现了元祐诗派的出现和诗歌的复兴。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诗风演变的脉络和元好问对诗歌复古革新的重视。借古讽今:元好问在诗中借用了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来讽刺当时的诗坛风气。他通过批判宋初百年间的浮华文风,以及那些未能得其精髓而抛弃传统诗风的做法,来暗示当时诗坛存在的问题。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用典:金陵”代指王安石,“欧梅”则是指欧阳修和梅尧臣。这些典故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 分段赏析
首句:“百年才觉古风回”此句描述了从宋太祖到仁宗(960-1063)约100年时间里,文坛上的总体倾向。“百年”一词,不仅指时间跨度,更隐含了诗风演变的漫长过程。“才觉古风回”表达了元好问对这一时期诗坛风气的批判,认为直到北宋中期的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出现,才扭转了文坛承袭晚唐余风、内容单薄、文风华靡的局面,使古风得以回归。通过“才觉”二字,元好问强调了古风回归的不易和珍贵。次句:“元祐诸人次第来”此句描述了元祐诗派的代表人物如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相继出现。“元祐诸人”是对这一时期诗人的总称,他们活跃在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年幼,祖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起用司马光等,恢复旧法,史称“元祐更化”的时期。“次第来”形象地描绘了这些诗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景象,也暗示了他们的诗歌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此句,元好问表达了对元祐诗派的肯定和赞赏。第三句:“讳学金陵犹有说”此句以王安石(金陵)为例,描述了当时有人忌讳学习其文风的情况。“金陵”是王安石的别称,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讳学金陵”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其著作被朝廷禁止,不少人讳言学其文风的现实情况。“犹有说”则表明尽管有人忌讳学习王安石,但关于他的议论仍然很多,这体现了王安石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和争议性。通过此句,元好问表达了对王安石文风被忌讳的遗憾和不满。末句:“竟将何罪废欧梅?”此句是对那些未能得其精髓而抛弃欧阳修、梅尧臣等人诗风的批判。“竟将何罪”以反问的形式加强了语气,表达了元好问对那些人的强烈不满和质问。“废欧梅”则直接指出了这些人的错误做法,即抛弃了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诗风。通过此句,元好问表达了对传统诗风的坚守和对诗歌复古革新的重视。同时,也暗示了那些未能得其精髓而盲目跟风的人,最终会失去诗歌的本质和精髓。
4. 作品点评
《百年才觉古风回》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艺术魅力的诗歌。它以简洁的语言、紧凑的结构和生动的表达,回顾了宋朝诗风演变的历程,并表达了元好问对诗歌复古革新的重视和对传统诗风的坚守。这首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更展示了元好问作为文学大家的深厚学识和敏锐洞察力。
上一篇:金·元好问《骤雨打新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