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òu
xīn

朝代:金作者:元好问浏览量:1
绿
yīn
nóng
biàn
chí
tíng
shuǐ
piān
chèn
liáng
duō
hǎi
liú
chū
zhàn
duǒ
duǒ
hóng
luó
yàn
chú
yīng
nòng
yǒu
gāo
liǔ
míng
chán
xiāng
zhòu
guò
zhēn
zhū
luàn
biàn
xīn
rén
shēng
bǎi
nián
yǒu
niàn
liáng
chén
měi
jǐng
xiū
fàng
guò
qióng
tōng
qián
dìng
yòng
zhāng
luó
mìng
yǒu
yāo
bīn
wán
shǎng
duì
fāng
zūn
qiǎn
zhuó
qiě
mǐng
dǐng
rèn
liǎng
lún
yuè
lái
wǎng
suō

译文

绿叶繁茂一片浓阴,绿荫布满池塘中的水阁,这里最凉快。石榴花刚开,妖娆艳丽散发扑鼻的香气。老燕携带着小燕,叽叽地说着话,高高的柳枝上有蝉鸣相和。骤雨刹时飞来,像珍珠一般乱洒,打遍池塘里一片片新荷。人生能有多长时间,想想那良辰美景,好像刚刚做了一场梦一样。命运的好坏是由前生而定的,何必要自己苦苦操劳呢。邀请宾客朋友玩赏,喝酒唱歌。暂且喝个酩酊大醉,任凭它日月轮转,来往像穿梭。

逐句剖析

"绿叶阴浓":绿叶繁茂一片浓阴,

"遍池亭水阁":绿荫布满池塘中的水阁,

# 水阁:临水的楼阁。

"偏趁凉多":这里最凉快。

"海榴初绽":石榴花刚开,

# 海榴:即石榴,又名海石榴。因来自海外,故名。古代诗文中多以之指石榴花。石榴夏季开花,花常呈橙红色,娇艳可爱。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诗:“石榴花似结红巾,容艳新妍占断春。”

"朵朵簇红罗":妖娆艳丽散发扑鼻的香气。

# 红罗:红色的轻软丝织品,此喻石榴花。

"乳燕雏莺弄语":老燕携带着小燕,叽叽地说着话,

# 乳燕雏莺:雏燕幼莺。乳燕,一作老燕。雏:幼鸟。

"有高柳鸣蝉相和":高高的柳枝上有蝉鸣相和。

# 相和:相互谐调。

"骤雨过":骤雨刹时飞来,

"珍珠乱撒":像珍珠一般乱洒,

# 撒:撒:一作糁。洒,散落。

"打遍新荷":打遍池塘里一片片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人生能有多长时间,

# 几:几许,此处指多长时间。

"念良辰美景":想想那良辰美景,

#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和景物。

"休放虚过":好像刚刚做了一场梦一样。

"穷通前定":命运的好坏是由前生而定的,

# 穷通前定:意为失意得意命运的好坏由前生而定。

"何用苦张罗":何必要自己苦苦操劳呢。

# 何用: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用、不须。

"命友邀宾玩赏":邀请宾客朋友玩赏,

# 命友:邀请朋友。

"对芳樽浅酌低歌":喝酒唱歌。

# 芳樽:美酒。樽:一作尊,酒杯。

"且酩酊":暂且喝个酩酊大醉,

# 酩酊:大醉貌。

"任他两轮日月":任凭它日月轮转,

"来往如梭":来往像穿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骤雨打新荷》是金元之际文学家元好问的散曲作品。此曲上片描绘景色,细腻勾勒出春末夏初园亭的自然风光,氛围热烈,突出了夏日的季节特色;下片抒发情感,直抒胸臆,感慨人生短暂和命运无常,最终得出及时行乐的感悟,情感沉郁苍凉又不失豁达。全曲结构完整,画面生动形象,语言清新雅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骤雨打新荷》作于金朝灭亡之后,正是作者元好问失意落拓之时。元好问远离家乡,在外辗转漂泊二十余年,再次归乡时,天下已改朝换代。元代陶宗仪在《辍耕录》卷九中提到:“《小圣乐》乃小石调曲,元遗山先生好问所制,而名姬多歌之,俗以为‘骤雨打新荷’是也。”赵孟頫听歌姬唱此词后,赋诗赞曰:“主人自有沧州趣,游女乃歌白雪词。”此曲正是以“白雪词”抒写“沧州趣”,表现了宋元之际文人们的一种典型精神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散曲。这首曲描绘了初夏时节的自然美景,通过对骤雨、新荷等景物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同时,诗人通过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表达了对良辰美景的珍惜之情,体现了诗人的乐观。

2. 写作手法

白描:“良辰美景”“穷通前定”,语言简洁明了,却富有深意。作者用简洁的语言直接抒情。“鲜红如罗的石榴花”“琼珠乱撒”,使画面更加鲜明生动。多感官描写:“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和“骤雨过,似琼珠乱撒,打遍新荷”这两句使用多感官描写的写作手法。第一句以“琼珠”比喻骤雨,将雨滴的晶莹剔透与荷叶的圆润结合,形成鲜明的画面感。通过“打遍新荷”暗示雨点击打荷叶的清脆声响,赋予动态的听觉​。视觉的色彩与听觉的节奏,既展现骤雨的急促,又烘托出夏日的生机。第二句通过“乳燕雏莺弄语”和“高柳鸣蝉相和”营造夏日声景,虽未直接描写视觉,但“乳燕”“高柳”等也可引发对画面的联想,形成视听结合。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夏日池亭的鲜活景象开篇。“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三句,先勾勒出一片浓绿遮蔽的清凉世界——浓密的树荫覆盖着池亭水阁,处处透着夏日的清爽。“浓”“遍”“偏”三字用得巧妙,“浓”写出树叶之密,“遍”见亭阁之多,“偏”则点出此处最宜纳凉,画面感与舒适感扑面而来。“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转而写花:海石榴刚刚绽放,每一朵都像簇拥的红罗绸缎。“初绽”二字点明花期之新,“簇红罗”以丝绸的鲜丽比喻花色的浓艳,色彩对比鲜明,将静态的花写得鲜活灵动。“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由视觉转向听觉:乳燕与雏莺正叽叽喳喳地鸣叫,高柳上的蝉儿也跟着应和。“弄语”“相和”二词赋予鸟雀、鸣蝉以人的活泼,蝉鸣与鸟叫交织成一曲夏日的热闹乐章,画面从静谧转向喧闹,生机更显浓郁。“骤雨过,似琼珠乱撒,打遍新荷”是全词最精妙的动态描写:骤雨刚过,雨珠像玉珠般纷纷撒落,噼啪地打在满池新荷上。“琼珠”以美玉喻雨珠,既写雨珠的晶莹剔透,又暗含雨势的细密;“乱撒”则生动刻画出雨珠急落的状态,与新荷的鲜嫩形成动静相映的画面,既有视觉冲击,又让人感受到夏雨的酣畅。下片由景及情,转向对人生的感悟。“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三句直抒胸臆:人生不过百年,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切莫虚度光阴。“几”字轻问,暗含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休放虚过”则以劝诫口吻,强调珍惜当下的态度。“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进一步释然:命运的顺逆早已注定,又何必费尽心思强求?“穷通”指困顿与显达,“前定”二字体现对人生的通透认知,语气平和却蕴含豁达,消解了前句的紧迫感。“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转为具体行动:邀约亲友共赏美景,面对美酒浅饮低唱。“命友”“邀宾”见出主动享受生活的热忱,“浅酌低歌”则以轻缓的动作传递从容的心境,与前文的“休放虚过”呼应,将珍惜时光落实为当下的欢愉。结句“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更显洒脱:不如痛快畅饮,任那日月如梭、时光流转。“酩酊”写尽微醺的畅快,“任他”二字则将人生的无奈化作豁达的接纳,看似消极,实则是对生命本真的尊重——既然无法掌控时光,不如把握当下的快乐。

4. 作品点评

这首曲子整体结构紧密,从上片的写景到下片的抒情,毫无斧凿痕迹。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传神的画面,无论是盛夏的池塘水阁、新荷骤雨,还是鸟语蝉鸣,都栩栩如生,仿佛跃然纸上,语言清新俊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自宋赵彦肃以句字配协律吕,遂有曲谱。至元代,如《骤雨打新荷》之类,则愈出愈新,不拘字数,填以工尺。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词曲”类存目“碧山乐府”条

# 元遗山有小令云“湘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一时传播,今入曲,易牌名《骤雨打新荷》。

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卷上

# (元遗山)所作曲虽不多,而甚超妙。其《骤雨打新荷》小令云云,读此亦可见其志趣矣。

近代王季烈《螾庐曲谈》卷四

# 这首曲下片表现出浓厚的及时行乐思想,是作者在故国沦亡后消极心绪的反映。但上片写初夏景象却颇见功力:在凉风轻拂的池亭水阁一带,绿树成荫,榴火飞红,燕语蝉嘶,雨打新荷,既热闹,又幽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同一境界。

现代洪柏昭等《元明清散曲选》

# 此曲上片写景,渲染了盛夏园中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清新俊雅,动静结合,佳句迭出;曲子下片抒发情怀,感慨悲歌,沉郁苍凉。“何用苦张罗”虽然显得有些消沉,但也透露出作者对险恶官场的厌恶。

现代檀传宝等《曲剧品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

下一篇: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二十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