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ùn
shī
sān
shí
shǒu

朝代:金作者:元好问浏览量:1
tiān
rán
wàn
xīn
háo
huá
luò
jìn
jiàn
zhēn
chún
nán
chuāng
bái
huáng
shàng
wèi
hài
yuān
míng
shì
jìn
rén

译文

陶渊明的语言平淡、自然天成,摒弃纤丽浮华的敷饰,露出真朴淳厚的美质,令人读来万古常新。陶渊明自谓自己是上古时代的人,但并未妨碍他仍然是个晋人。

逐句剖析

"一语天然万古新":陶渊明的语言平淡、自然天成,

# 天然:形容诗的语言平易,自然天真。

"豪华落尽见真淳":摒弃纤丽浮华的敷饰,露出真朴淳厚的美质,令人读来万古常新。

# 真淳:真实淳朴。,豪华:指华丽的词藻。

"南窗白日羲皇上":陶渊明自谓自己是上古时代的人,

# 羲皇上:羲皇上人,指上古时代的人。

"未害渊明是晋人":但并未妨碍他仍然是个晋人。

# 渊明:旧注:柳子厚,唐之谢灵运。陶渊明,晋之白乐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论诗三十首(其四)》出自金朝元好问之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主题是对陶渊明诗歌的高度赞誉。前两句高度概括陶诗语言天然清新,褪去华丽尽显质朴的特质。后两句巧用意象营造宁静闲适氛围,侧面烘托陶诗意境。感叹即便身处魏晋,陶诗艺术价值与精神追求依然卓越。全诗以简洁笔触勾勒陶渊明形象,运用直接评价与意象烘托手法,表达了对真实、自然、淳朴艺术追求与人生理想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好问堪称诗坛大家,是在杜甫之后,以七绝组诗形式论诗的关键人物。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年),他创作了《论诗三十首》。在此组诗里,元好问对从汉魏跨越至宋代的众多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作品及流派展开全面论述,借此清晰阐明自己的诗歌主张与美学理念。这组诗意义非凡,为后世诗歌创作与评论提供了重要参照,影响极为深远。这首诗就是其中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一首七言绝句。是为诗歌评论类型,围绕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展开。整首诗以简洁笔触勾勒出陶渊明形象,通过对陶诗的赞美,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真实、自然、淳朴的艺术追求与人生理想的由衷向往。

2. 写作手法

化用:“南窗白日羲皇上”化用陶渊明《与子俨等书》中“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羲皇上人”的典故,生动形象地勾画出陶渊明旷达天真的隐士形象,使诗歌内涵更加丰富,也避免了直白表述的平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设问:在分析“南窗白日羲皇上”中为何将“北窗”改作“南窗”时,作者提出问题“但他何以竟将‘北窗’改作‘南窗’?”,然后进行分析解答,引发读者的思考,使论述更加深入。直抒胸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直接表达了诗人元好问对陶渊明诗歌的高度赞赏和评价,他认为陶渊明的诗语言天然质朴,摒弃了华丽雕琢,展现出真实淳厚的美感,这种评价是诗人情感和观点的直接抒发。

3. 分段赏析

元好问在诗评中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两句,精准勾勒出陶渊明诗歌的美学特质。他高度推崇陶诗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认为其摒弃了一切人工雕琢的痕迹,如璞玉未经打磨,却自显天然光泽。这种自然无饰的语言风格,使得陶诗历久弥新,每一次品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韵味,展现出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一语天然万古新”是元好问对陶诗语言特色的精炼概括。陶诗字句如从自然中生长而出,毫无斧凿之痕,仿佛天地孕育的产物,天然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虽然此前已有论者提及陶诗的自然风格,但元好问以诗化的语言,用短短七字便将其精髓提炼得精妙绝伦,字里行间饱含赞美之情,令人印象尤为深刻。​“豪华落尽见真淳”则进一步升华了对陶诗的理解,同时也彰显了元好问自身的诗学理念。元氏论诗秉持“以诚为本”,主张诗歌应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反对堆砌辞藻、炫弄技巧的创作风气。在他看来,语言仅是表情达意的媒介,优秀诗人应是“辞为情设”,让情感自然流淌于文字之中。陶渊明正是这类诗人的典范,其诗歌褪去浮华,以质朴的语言传递真挚的情志,故而获得元好问“豪华落尽真淳自见”的崇高赞誉。​“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这两句诗,深刻揭示了陶渊明与晋代现实之间紧密的联系。尽管陶渊明高卧南窗,心驰上古,表现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但他并未真正超脱尘世,而是以自然质朴的笔触,在诗文中映照出晋代社会的现实图景。“南窗白日羲皇上”一句,巧妙化用陶渊明在《与子俨等书》中“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羲皇上人”的自况之语。元诗将“北窗”改为“南窗”,或许是出于诗歌音律的考量,为了让音调更为响亮清朗,避免读来沉闷拖沓;当然,也有可能是作者一时误记。不过,这种细微差异无关宏旨,并不影响诗句的整体意境与表达效果。这句诗用典之妙远不止于此。纵观全诗,前两句聚焦于陶诗的语言风格与内涵进行评论,按照行文逻辑,接下来自然要过渡到对诗人本身的探讨。若只是用直白、抽象的语言去阐述陶渊明的高尚人品与高洁情操,一方面难以精准深刻地展现其精神特质,另一方面也会使诗歌失去韵味。而作者深谙此道,巧妙引用典故,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位超然物外、天真旷达的隐士形象:在明亮的白日下,清风轻拂卧榻,陶渊明或是刚刚结束田间劳作,倚枕小憩;或是随手翻阅书卷,只求会心,不求甚解。这般鲜活的画面,让读者仿佛能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陶渊明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未害渊明是晋人”一句,作为全诗的收束,至关重要且精妙绝伦。从诗意层面来看,它完善了陶渊明的形象塑造,展现出诗人既憧憬上古、渴望超脱现实,又难以完全忘怀世事的矛盾而又真实的双重性格。这种看似矛盾的特质,恰是陶渊明形象的独特之处,也让我们得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位伟大诗人。这也充分说明,诗歌创作中的用典并非毫无价值,若能运用得当,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能达到其他表达方式无法企及的艺术高度。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对陶渊明诗作赞誉有加,称其风格“天然”“真淳”,毫无雕琢痕迹,尽显自然质朴之美。诗中表明,陶渊明虽常以远古之人自比,却并非远离尘世。尽管他高卧南窗下,尽享悠然时光,实则仍心怀现世,有着对当下生活的真切关怀与情感寄托,并非全然遗世独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金·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下一篇:金·元好问《骤雨打新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