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北邙山下路":古往今来北邙山下的道路,
# 北邙山:即邙山,在洛阳北,黄河南。王公贵胄多葬于此。
"黄尘老尽英雄":黄尘滚滚不知老尽了多少英雄。
# 黄尘:指岁月时光。
"人生长恨水长东":人生令人遗憾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永无尽头。
"幽怀谁共语":心中的苦痛能和谁说,
# 幽怀:隐藏在内心的情感。
"远目送归鸿":放眼把空中的归雁远送。
"盖世功名将底用":那举世显赫的功名有什么用,
# 底:何,什么。
"从前错怨天公":过去实在是错怪了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放声高唱一曲饮尽千杯酒。
# 钟:同盅。,浩歌:放声高歌,大声歌唱。
"男儿行处是":身为男子汉,关键在于言行的正确性,
# 行处:做官或退隐。
"未要论穷通":而不是以困厄与显达来论定成败。
# 穷通:穷困与显达。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是金朝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属于行旅怀古类,作者在自洛阳前往孟津的途中,因北邙山这一古迹触发情思。上片触景生情,尽显志士悲慨与孤寂;下片侧重说理,既体现词人以英雄自比、渴望建功的壮志,又流露出面对现实无奈,只能借旷达排解苦闷的心境。全词借寓情于景之法,借北邙山兴怀,抒发了对古往今来英雄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写北邙山下的道路,黄尘弥漫,无数英雄在此老去,通过此景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抒发了对历史英雄的感慨以及人生短暂的惆怅。“远目送归鸿”则借目送归鸿之景,寄托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幽怀。对比:以“今古英雄”的辉煌与“黄尘老尽”的落寞相对比,突出了英雄迟暮的悲哀和历史的沧桑感。同时,以浩歌纵酒的豪放行为来衬托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无奈,使词人的情感更加深沉动人。
3. 分段赏析
上片,词人由北邙山起笔,回顾历史,将自身情感融入对古今英雄的喟叹,尽显志士悲慨与孤寂。“远目送归鸿”这一意象,以归鸿的动态与词人凝望的静态相对,动静相衬,勾勒出凄美且动人的画面,词人幽怨之情随鸿雁远去而弥漫。下片着重说理,一方面以英雄自期,怀揣建功之志;一方面面对江河日下的时代与无端诘难,借浩歌放饮自我宽慰,可内心郁愤反而愈发深沉,“抽刀断水水更流”。全词借北邙山这一特定之地,寓情于景,借古伤今,借阔大意象凸显苍凉,用豪放之举掩盖感伤,深刻抒发了对古往今来英雄怀才不遇的感慨,尽显词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4. 作品点评
开篇描绘眼前实景,由近及远依次展现北邙山上的座座坟墓、黄尘路上耗尽岁月的英雄、春秋迁徙的大雁,还有奔腾不息的东流水。这般景象触动作者心弦,顺势转入抒情,引出“人生长恨水长东”,倾诉内心无尽惆怅。下片笔锋一转,进入议论层面。词人在饱览自然变迁与人事兴衰后,感慨“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这一结论是情感激烈碰撞的结晶,蕴含深刻哲理,道尽封建社会众多读书人的人生轨迹与感悟,宛如一本生活教科书,对后世多有启发。
# 该词大起大落,上片抒功业难成之悲,归结为“人生长恨水长东。”,下片出以高歌饮酒的放达。“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是旷达语,也是愤激不平之语。全词语言本色,意境壮阔而悲凉。
现代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谢真元、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陈忻《中国古代豪放词曲评注》
上一篇: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十四)》
下一篇: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