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殊涂听所安":人生出仕与隐居各有不同的道路,应当尊重各自的选择,
"山林何得贱衣冠":为何山林隐士非要轻视那些为官作宦的人呢。
"华歆一掷金随重":就像当年华歆掷金的故事,人们看到金子落地就争相追捧,
"大是渠侬被眼谩":其实大多是被表象蒙蔽了双眼啊。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论诗诗。针对山林隐士诗轻贱台阁仕宦诗现象,借华歆掷金典故,质疑诗歌创作价值评判失衡,揭示文人片面观念,呼吁客观看待不同创作取向。
2. 分段赏析
首句“出处殊涂听所安”开宗明义,指出仕隐不同道路各有所安,暗用《周易》“天下同归而殊途”的典故;次句“山林何得贱衣冠”反诘当时隐逸诗对仕宦的轻蔑态度,其中“衣冠”喻指仕宦,与“山林”形成意象对举。后二句“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借三国华歆掷金的典故(《世说新语》载其割席分坐事),犀利指出价值判断易受表象蒙蔽的哲理——“金随重”讽刺世人趋炎附势的盲目,“被眼谩”则直指认知的局限性。全诗在四句二十八字的短小篇幅中,既完成了从现象批评到哲理升华的思维跨越,又通过“殊涂/衣冠”的意象对比和“华歆掷金”的典故反用,展现了元好问作为金元之际诗论家的批判锋芒,其反对片面推崇隐逸诗的立场,与作者在《论诗三十首》其他篇章中强调“天然真淳”的诗学主张形成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