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筝金粟柱":弹奏金粟轴的古筝,
# 柱:立在筝的面板上用来架弦的木制码子,一柱架一弦,左右移动可调节音高,并将弦的振动传导给音箱,产生共鸣。,金粟:古时称桂花为金粟。,鸣筝:弹奏筝曲。
"素手玉房前":素手弹奏的美人坐在古筝前。
# 玉房:筝上安枕横木之处称玉房。,素手:指弹筝女子洁白的手。
"欲得周郎顾":她想尽办法博取周郎的顾盼,
# 周郎顾:《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周瑜二十四岁为三国时吴国大将,时称“周郎”。他精通音乐,听人弹奏有误,即使喝得半醉,也会发现,他定要过问纠正。故时有歌谣:“曲有误,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时不时地故意拨错古筝丝弦。
# 误拂弦:故意将曲子弹错。,时时:不时地,常常。
唐代诗人
李端(?~?),唐代诗人。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大历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为杭州司兵参军。曾隐居衡山,自号衡岳幽人。约卒于贞元初。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与钱起、卢纶等并称。其尤喜作律体,多酬赠唱和之作,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代村中老人答》《宿石涧店闻妇人哭》《巫山高》《赠康治》等为传世佳作。今有《李端诗集》3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宴饮场景中歌女的绝句诗。介绍了弹筝女在宴会上的表现,描绘了她弹奏古筝的姿态及为吸引知音故意错弹的情景,体现了弹筝女的机智与对知音的渴望,营造出富有情趣的氛围,表达了对弹筝女微妙心理和可爱形象的喜爱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句,巧用“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原典中周瑜精通音乐,听人弹奏有误必过问纠正。作者在此用“周郎”喻指听者,弹筝女为得“周郎”顾盼,故意不时错拨弦,通过典故含蓄揭示弹筝女心理。对比:“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与“时时误拂弦”。前两句以“金粟柱”“素手”“玉房”描绘筝器的华美、弹者的优雅与环境的雅致,构成一幅精致华贵的画面;后两句却笔锋一转,写女子“时时误拂弦”的俏皮失误。以环境的庄重典雅反衬行为的狡黠灵动,通过“雅”与“俏”的对比,凸显女子为吸引意中人注意而故意出错的活泼情态,将少女初恋的羞涩与主动展现得妙趣横生。
3. 分段赏析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诗的前两句像舞台上的特写镜头,集中描绘弹筝女子的姿态。“金粟柱”是说筝柱上装饰着金色粟粒般的花纹,在光线下闪闪发亮,显出乐器的华贵精致;“素手”写女子手指洁白纤细,正轻轻拨动琴弦,与“玉房”——那精洁雅致的琴房环境相映衬,金黄、素白、玉润的色彩交织在一起,显得明丽又典雅。诗人用速写的手法勾勒出器物与人的模样,虽然没写声音,但“素手”拨弦的动作,让人感觉到马上就要有乐曲流淌出来,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了伏笔。“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后两句笔锋一转,开始描写女子的心思。她为了让心仪的人注意到自己,故意弹错琴弦——“周郎顾”用了三国时周瑜的典故,传说周瑜精通音律,听到弹错就会回头看,这里把听者比作周瑜,暗指女子希望得到知音的关注。“时时误拂弦”这个细节很有意思:表面看是弹错了,其实是她藏着巧心思的试探。当不和谐的音符让听者忍不住回头时,女子眼里却闪着得意的光,原来这错误是故意的!这一下就把少女想引起喜欢的人注意,又不好意思明说的那种俏皮和羞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让人觉得十分有趣。
# 此诗能曲写女儿心事:银筝玉手,相映生辉,尚恐未当周郎之意,乃误拂冰弦,以期一顾。希宠取怜,大率类此,不独因病致妍以贡媚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指李端)何故知得恁细。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引唐汝询:翻弄在“欲”、“误”二字。引吴敬夫:用事非诗家所贵,似此脱化乃佳。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吴绥眉谓因病致妍,语妙。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 故以误为邀恩之地。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
上一篇:唐·赵嘏《长安晚秋》
下一篇:唐·韦庄《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