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ān
wǎn
qiū

朝代:唐作者:赵嘏浏览量:2
yún
liáng
shǔ
liú
hàn
jiā
gōng
què
dòng
gāo
qiū
cán
xīng
diǎn
yàn
héng
sài
cháng
shēng
rén
lóu
yàn
bàn
kāi
jìng
hóng
luò
jìn
zhǔ
lián
chóu
zhèng
měi
guī
kōng
dài
nán
guān
xué
chǔ
qiú

译文

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忡。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逐句剖析

"云物凄凉拂曙流":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

# 流:指移动。,拂曙:拂晓,天要亮还未亮的时候。,凄凉:指秋天到来后的那种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萧索之意。凉,一作“清”。,云物:一作“云雾”。云气。

"汉家宫阙动高秋":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 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汉家宫阙:指唐朝的宫殿。

"残星几点雁横塞":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

# 雁横塞:因为是深秋,所以长空有飞越关塞的北雁经过。横,渡、越过。塞,关塞。,残星:天将亮时的星星。

"长笛一声人倚楼":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

# 长笛:古管乐器名,长一尺四寸。

"紫艳半开篱菊静":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

# 篱:篱笆。,紫艳:艳丽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泽。

"红衣落尽渚莲愁":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忡。

# 渚:水中小块陆地。,红衣:指红色莲花的花瓣。

"鲈鱼正美不归去":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

# 鲈鱼正美:西晋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齐王司马冏执政时,任为大司马东曹掾。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菜莼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空戴南冠学楚囚":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 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间之日:‘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悦之,召而吊之。’后用以“南冠”指囚徒或战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长安晚秋》是唐代诗人赵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总揽长安全景,描绘了深秋拂晓时分的景象;颔颈两联分写仰观的所见所闻及俯察之秋色,尾联抒发诗人的归思之情,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全诗句句写景,又句句含情,写景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更是将诗人的羁旅愁思与对故乡的思念融入到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之中,加之思归典故的运用,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赵嘏(806?~852),唐代诗人。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会昌进士,大中年间,任渭南尉,世称赵渭南。赵嘏颇有诗名,尤工七言律诗,清圆流畅,律切工稳,与杜牧、许浑的诗风相近。诗作中时有警句,所作“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二句,为杜牧激赏,称其“赵倚楼”。代表作品有《长安秋望》《寄归》。著有《渭南诗集》2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七言律诗创作于赵嘏客居长安期间。唐文宗大和六年(832),赵嘏参加进士考试却未能中第,此后便一直寓居在长安。身处异乡的他,在深秋时节目睹了萧瑟凄凉的景象,心中顿时涌起强烈的怀乡思归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怀乡诗。诗歌通过描绘长安晚秋时节登楼所见长安城的凄清景象,结合典故抒情,既展现了深秋的凄清景象,又抒发了诗人客居异乡的思乡之情与仕途失意的愁闷。

2. 写作手法

拟人:“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拟物作人,将菊的闲雅静穆姿态赋予了人的坚守孤高的品格,将残莲的衰败之态赋予了人的哀愁情感,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用典:“鲈鱼正美不归去”巧用西晋张翰思乡归家的典故:张翰在齐王司马冏执政时,任为大司马东曹掾,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莼菜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故园的思念和退隐的向往。烘托:“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写秋夜残星点点,北雁横飞,一声长笛,人独倚高楼的萧瑟画面,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烘托出秋日凄清的气氛,情景浑然天成,容易引出读者对人生易逝、思乡怀远的感慨。渲染:“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描绘了深秋拂晓时分的景象,既渲染出了秋天到来后乍冷未冷的微寒和萧索的客观景象,仿佛长安的宫殿也在秋风中有了灵动之感,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心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此句总揽长安全景,描绘了深秋拂晓时分的景象。“凄清”二字,既描绘了秋天到来后乍冷未冷的微寒和萧索的客观景象,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心境,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拂”字生动地写出了云雾轻柔流动的状态,“动”字以动态写静态的宫阙,暗喻秋意浸透长安,仿佛长安的宫殿也在秋风中有了灵动之感,同时暗含着王朝兴衰的历史厚重感。诗人凭高而望,看到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颔联“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这两句是诗人仰观所见所闻。“残星几点”是视觉所见,描绘了天将亮时天空中残留的几点星星,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极具特征的景象;“雁横塞”同样是目见,深秋时节,长空有飞越关塞的北雁经过,“横”字写出了雁阵的动态,给人一种南归的紧迫感和漂泊感。“长笛一声”是听觉描写,悠扬哀婉的笛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为画面增添了情韵;“人倚楼”则是静态描写,诗人独自倚靠在高楼之上,与动态的雁阵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孤独。据《唐诗纪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联赞叹不已,称赵嘏为“赵倚楼”,可见此联选景典型、韵味清远,情景浑然天成,引发了读者对人生易逝、思乡怀远的联想。颈联“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此联为俯察之景。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清晰可辨。“紫艳半开篱菊静”,描绘了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呈现出一种闲雅静穆的姿态。“紫艳”准确地写出了菊花艳丽的色泽,“静”字赋予菊花以人的情感,象征着诗人坚守孤高的品格。“红衣落尽渚莲愁”,“红衣”指红色莲花的花瓣,此时莲花的花瓣已经落尽,只留下枯荷败叶,“愁”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残莲的衰败之态赋予了人的哀愁情感,暗喻年华流逝、理想凋零的哀愁。诗人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红艳满塘的莲花,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又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油然而起归隐之心。尾联“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末联抒发诗人的归思之情。“鲈鱼正美”运用了西晋张翰的典故,张翰在齐王司马冏执政时,任为大司马东曹掾,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莼菜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故园的思念和退隐的向往。“南冠”指代囚徒或战俘,这里诗人以“南冠楚囚”自比,“空”字痛言自己留居长安的无奈,尽管内心渴望归隐,但却无法实现,只能像囚徒一样被困在这是非之地,抒发了诗人欲归而不得的苦闷心情,以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

4. 作品点评

诗中的景物描写富有层次,既有广狭、远近、高低的空间区别,又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从暗到明的变化。尤其是颔联与颈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心境巧妙融合,景语即情语。雁阵与菊花本是深秋常见景物,而南归的大雁、东篱的菊花又常与思乡归隐的情绪相伴,诗人将这些意象融入诗中,意在给予读者丰富的情感暗示。再加上拂晓时分凄清氛围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以及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既峻峭又清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杜紫微览赵渭南卷,《早秋》诗云:“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吟咏不已,因目为“赵倚楼”。

五代十国王定保《唐摭言》

# 此在长安因感晚秋之景,而怀故园也。

明廖文炳《唐诗鼓吹注解》

# 三四景色历寂,意象自成。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周弼列为前虚后实体。此羁迹长安,因感晚秋之景而怀思故园不得归以适志,而兴留滞他乡之恨也。次联“雁”字,“人”字,诗眼,用拗字,此独妙。承祐诗大抵清幽便捷,评者谓不减刘随州。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一联,杜紫微赏咏不已,称为“赵倚楼”,惜下联不称。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 清耸。

清金圣叹《批选唐诗》

# 通篇苦在一“空”字,可知?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云物凄凉”,晚秋也;“汉家宫阙”,长安晚秋也:此皆倚楼人之所望也。三又接笔以“残星几点”写“雁横塞”,再写晚秋;四即顺笔以“长笛一声人倚楼”作对。此真绝好章法,宜为千古绝。

清钱朝《唐诗鼓吹笺注》

# 韵用“楼”字,唐人多有佳句,此“楼”字更用得妙。······“雁”、“菊”、“莲”、皆秋时之物;曰“几点”、“一声”、“半开”、“落尽”,皆写凄凉;而又以“静”字、“愁”字点破。“长笛”一句,写凄凉更透露。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高华新灿,赏杜紫微称美不置。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第二万钧之力。“流”字起“动”字,蕴藉至此。

清何焯《唐三体诗评》

# “动”字暗藏秋风起在内。直是社稷倾摇景象,不可显指,半明半暗,深于诗教······“长笛”乃山阳之感也。五六“半开”、“落尽”言归期已后,犹不知几,岂有人执其手足耶?诗至此,安得不令杜紫微俯首!

清何焯《唐律偶评》

# 调高气畅。其灵活处,炼字得力。“流”字落想佳。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 真有灵气中涵、不可摸索之妙。何也?残星几点,天光欲曙矣;翔雁南飞,秋声已惨,况值长笛风清,动人旅思之时乎?悄然生感,倚楼独立,正觉难以为情也,陶铸成句,毫不道破,令人诵之,悠然远引,所以延誉当年、流传后世者,定精神与之俱在也(“残星”二句)。

清王谦《碛砂唐诗》

# 此不得志而思归之作也······三四“残星”、“长笛”,见景实事,而以“雁横塞”陪出“人倚楼”,自是兴体。格高调响,杜紫微吟赏不已,称之为“赵倚楼”,有以也。夫五之“篱菊静”,六之“渚莲愁”,正所以双逼起七之“鲈鱼美”,皆遥想故园景物也······“空戴南冠”,一“空”字最苦,其所以欲归,正在此。

清赵臣瑷《山满楼笺注唐人七言律》

# 此诗感秋思归,为达曙晓望,故有“汉家宫阙”之句......结言思归不得,借“楚囚”以托之。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第二句点长安。以长安结。三四佳,余亦平平。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首以凄凉作骨,末结所以凄凉之意。

清曹锡彤《唐诗析类集训》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皎然《山雨》

下一篇:唐·李端《听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