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óng
zhú

朝代:近现代作者:闻一多浏览量:1
蜡炬成灰泪始干
蜡炬成灰泪始干
chéng
huī
李商隐
李商隐
hóng
zhú
a
zhè
yàng
hóng
de
zhú
shī
rén
a
chū
de
xīn
lái
shì
bān
yán
hóng
zhú
a
shì
shéi
zhì
de
——
——
gěi
shì
shéi
diǎn
de
huǒ
——
——
diǎn
zhe
líng
hún
wèi
gèng
shāo
chéng
huī
rán
hòu
cái
fàng
chū
guāng
lái
zài
máo
dùn
chōng
hóng
zhú
a
yuán
shì
yào
shāo
chū
de
guāng
lái
zhè
zhèng
——
——
shì
rán
de
fāng
hóng
zhú
a
zhì
le
biàn
便
shāo
zháo
shāo
ba
shāo
ba
shāo
shì
rén
de
mèng
shāo
fèi
shì
rén
de
xuè
——
——
jiù
chū
men
de
líng
hún
dǎo
men
de
jiān
hóng
zhú
a
xīn
huǒ
guāng
zhī
zhèng
shì
lèi
liú
kāi
shǐ
zhī
hóng
zhú
a
jiàng
rén
zào
le
yuán
shì
wèi
shāo
de.
shāo
zháo
yòu
shāng
xīn
liú
lèi
ò
zhī
dào
le
shì
cán
fēng
lái
qīn
de
guāng
máng
shāo
de
wěn
shí
cái
zháo
de
liú
lèi
hóng
zhú
a
liú
ba
zěn
néng
liú
ne
qǐng
jiāng
de
zhī
gāo
de
liú
xiàng
rén
jiān
péi
chū
wèi
jiè
de
huā
er
jié
chéng
kuài
de
guǒ
zi
hóng
zhú
a
liú
lèi
huī
fēn
xīn
huī
xīn
liú
lèi
de
chéng
guǒ
chuàng
zào
guāng
míng
de
yuán
yīn

简介

《红烛》是诗人闻一多1923年夏季创作的抒情诗作,凝聚着作者献身艺术、追求唯美的炽热情怀,更成为其同名处女诗集的开篇之作。诗集题材多元,内容丰富,既有抒发炽热的爱国情怀之作,也有对封建统治下黑暗现实的批判;既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也不乏对自然美景的生动描绘。在艺术表现上,诗集构思新颖精巧,想象奇特大胆,语言生动形象。这些诗作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出闻一多早期的诗歌探索与创作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诗人、文史学者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文史学者。家族排行叫家骅,原名亦多,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曾用笔名夕夕,字友三,号友山,湖北蕲水(今浠水)人。早年参加新月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全国性抗战期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年后,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投身反对内战的民主运动,1946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在诗歌形式上,闻一多主张格律化,讲求“节的匀称、句的均齐”,追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诗风秾丽深沉,结构整饬谨严。后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在《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的研究中取得相当成就。代表作品有《死水》《太阳吟》《忆菊》等。有《闻一多全集》行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923年。当时诗人正筹备出版自己的首部诗集,在回溯数年理想探索历程与诗作成果时,写下这首名为《红烛》的诗作,并将其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现代新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开篇以“红烛”为核心意象,将其比作“赤子之心”,以饱含激情的设问,叩问诗人是否具备如红烛般的赤诚与勇气,更以一个“吐”字,生动展现出奉献精神与赤诚情怀。全诗通过对红烛意象的塑造与咏叹,表达了诗人对真挚情感的追求、对奉献精神的崇尚,以及对诗歌创作中赤诚之心的珍视。

2. 分段赏析

开篇以“红烛”意象起笔,诗人以“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这样充满激情的诘问,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红烛赋予赤子般的赤诚色彩,以“吐”字炼字,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诗人对赤诚与奉献精神的向往与追求,在内容主题上直接点明了诗人对诗歌创作中真诚态度的推崇。接着,诗人向红烛发问“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通过连续的设问,在表达技巧上运用疑问句式,展现出诗人对自我价值与理想追求的迷茫与困惑,体现出生活中矛盾与冲突的状态,也将诗人内心的思考过程具象化。而“不误!不误”的坚定回答,则形成转折,表现出诗人在矛盾中坚定信念,在内容主题上凸显出诗人对理想追求的执着。从第四节起,诗歌进入对红烛的歌颂阶段。“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诗人运用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如“烧吧!烧吧!”增强诗歌的气势与感染力,同时以“烧破”“烧沸”“救出”“捣破”等极具力度的动词,描绘红烛燃烧的使命,在内容主题上展现出红烛为打破黑暗、拯救灵魂而甘愿奉献的伟大责任。面对“残风”对红烛燃烧的阻挠,“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将红烛的“泪”象征为因理想受阻的焦急,同时以“果”与“因”的对比,点明红烛即便面临困顿、失望,依然坚守奉献初心。诗歌结尾“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直抒胸臆,在内容主题上点明诗人从红烛身上领悟到的生活方向,倡导实干、探索与坚毅的精神,将对红烛奉献精神的歌颂推向高潮,也完成了诗人与红烛精神上的深度交流。

3. 作品点评

《红烛》浸润着浓重的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色彩。在表现手法上,诗人借由丰富幻想与浓烈的主观情绪渲染,大量运用抒情感叹词,以优美凝练的语言,酣畅淋漓地抒发内心情感。形式层面,诗人尤为注重诗歌形式美与节奏感,二者与情感表达高度契合:重复句的巧妙铺陈增强情感张力,借鉴中国传统诗歌押韵形式增添韵律之美,前后呼应的结构使诗意连贯,诗句相对齐整的排列赋予视觉美感。这些创作实践,充分彰显了闻一多对新诗格律化、音乐性的不懈追求。该诗融汇古今中外诗歌形式精髓,以炽热的情感与执着的精神追求,开创中国新诗新风,持续启迪着后世诗人在诗歌创作领域不断探索与耕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红烛》诗歌前面引用了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一句。李商隐这首诗写的是爱之深切,生死相与,尤其是以“蜡炬成灰”写爱之坚贞执着,情调凄苦。闻一多显然是顺着李商隐“蜡炬成灰”这个意象来做自己的“文章”,要给这个古老的意象灌以新的内涵、新的想象与感受。其实古人读李商隐《无题》也有这样解释的,清代孙洙认为该诗是写“一息尚存,志不少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我觉得闻一多的《红烛》就兼顾了“言情”和“喻道”。他把“蜡炬成灰”这个意象原来所暗示的含义拓展了,可以理解为为美好事物与理想的追求而献身的精神,那种牺牲自我的痴情与执着。诗的末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便是这种痴迷与唯美。闻一多的《红烛》表达了人生追求本身的矛盾性,“蜡炬”本来就是为了“烧”的,必须“烧蜡成灰”才能放出光芒。正是有了“创造光明”的“因”,才结出“灰心流泪”的“果”。李商隐诗中“成灰”的“蜡炬”,到了闻一多这里成了“心火发光”同时又“泪流”的“红烛”,给人暗示与想象的空间拓宽了,不仅可以想象爱情的追求,也还有“烧破世人底梦”等更加开阔的渴求。欣赏《红烛》这样唯美而又富于想象的多面性的诗,不宜做限定性的“思想意义”的理解。

温儒敏《〈红烛〉与〈死水〉》

#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熊志潮《大学语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佚名《满庭芳·静夜思》

下一篇:近现代·萧萐父《浣溪沙·贺武大校报创刊八十周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