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人、文史学者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文史学者。家族排行叫家骅,原名亦多,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曾用笔名夕夕,字友三,号友山,湖北蕲水(今浠水)人。早年参加新月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全国性抗战期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年后,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投身反对内战的民主运动,1946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在诗歌形式上,闻一多主张格律化,讲求“节的匀称、句的均齐”,追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诗风秾丽深沉,结构整饬谨严。后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在《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的研究中取得相当成就。代表作品有《死水》《太阳吟》《忆菊》等。有《闻一多全集》行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现代新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开篇以“红烛”为核心意象,将其比作“赤子之心”,以饱含激情的设问,叩问诗人是否具备如红烛般的赤诚与勇气,更以一个“吐”字,生动展现出奉献精神与赤诚情怀。全诗通过对红烛意象的塑造与咏叹,表达了诗人对真挚情感的追求、对奉献精神的崇尚,以及对诗歌创作中赤诚之心的珍视。
2. 分段赏析
开篇以“红烛”意象起笔,诗人以“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这样充满激情的诘问,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红烛赋予赤子般的赤诚色彩,以“吐”字炼字,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诗人对赤诚与奉献精神的向往与追求,在内容主题上直接点明了诗人对诗歌创作中真诚态度的推崇。接着,诗人向红烛发问“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通过连续的设问,在表达技巧上运用疑问句式,展现出诗人对自我价值与理想追求的迷茫与困惑,体现出生活中矛盾与冲突的状态,也将诗人内心的思考过程具象化。而“不误!不误”的坚定回答,则形成转折,表现出诗人在矛盾中坚定信念,在内容主题上凸显出诗人对理想追求的执着。从第四节起,诗歌进入对红烛的歌颂阶段。“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诗人运用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如“烧吧!烧吧!”增强诗歌的气势与感染力,同时以“烧破”“烧沸”“救出”“捣破”等极具力度的动词,描绘红烛燃烧的使命,在内容主题上展现出红烛为打破黑暗、拯救灵魂而甘愿奉献的伟大责任。面对“残风”对红烛燃烧的阻挠,“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将红烛的“泪”象征为因理想受阻的焦急,同时以“果”与“因”的对比,点明红烛即便面临困顿、失望,依然坚守奉献初心。诗歌结尾“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直抒胸臆,在内容主题上点明诗人从红烛身上领悟到的生活方向,倡导实干、探索与坚毅的精神,将对红烛奉献精神的歌颂推向高潮,也完成了诗人与红烛精神上的深度交流。
3. 作品点评
《红烛》浸润着浓重的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色彩。在表现手法上,诗人借由丰富幻想与浓烈的主观情绪渲染,大量运用抒情感叹词,以优美凝练的语言,酣畅淋漓地抒发内心情感。形式层面,诗人尤为注重诗歌形式美与节奏感,二者与情感表达高度契合:重复句的巧妙铺陈增强情感张力,借鉴中国传统诗歌押韵形式增添韵律之美,前后呼应的结构使诗意连贯,诗句相对齐整的排列赋予视觉美感。这些创作实践,充分彰显了闻一多对新诗格律化、音乐性的不懈追求。该诗融汇古今中外诗歌形式精髓,以炽热的情感与执着的精神追求,开创中国新诗新风,持续启迪着后世诗人在诗歌创作领域不断探索与耕耘。
# 《红烛》诗歌前面引用了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一句。李商隐这首诗写的是爱之深切,生死相与,尤其是以“蜡炬成灰”写爱之坚贞执着,情调凄苦。闻一多显然是顺着李商隐“蜡炬成灰”这个意象来做自己的“文章”,要给这个古老的意象灌以新的内涵、新的想象与感受。其实古人读李商隐《无题》也有这样解释的,清代孙洙认为该诗是写“一息尚存,志不少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我觉得闻一多的《红烛》就兼顾了“言情”和“喻道”。他把“蜡炬成灰”这个意象原来所暗示的含义拓展了,可以理解为为美好事物与理想的追求而献身的精神,那种牺牲自我的痴情与执着。诗的末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便是这种痴迷与唯美。闻一多的《红烛》表达了人生追求本身的矛盾性,“蜡炬”本来就是为了“烧”的,必须“烧蜡成灰”才能放出光芒。正是有了“创造光明”的“因”,才结出“灰心流泪”的“果”。李商隐诗中“成灰”的“蜡炬”,到了闻一多这里成了“心火发光”同时又“泪流”的“红烛”,给人暗示与想象的空间拓宽了,不仅可以想象爱情的追求,也还有“烧破世人底梦”等更加开阔的渴求。欣赏《红烛》这样唯美而又富于想象的多面性的诗,不宜做限定性的“思想意义”的理解。
温儒敏《〈红烛〉与〈死水〉》
#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熊志潮《大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