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有佳树":北方生长着一棵挺拔的树,
"挺立如长矛":它直立的姿态如同长矛般刚健。
"叶叶皆团结":每一片叶子都紧紧簇拥在一起,
"枝枝争上游":每一根枝条都奋力向高处伸展。
"羞与楠枋伍":它羞于与高贵的楠木枋木为伍,
# 伍:相处。,楠枋:即指《白杨礼赞》中“贵族化的楠木”,象征着居住在重庆一带不事抗战而养尊处优之类的人士,对比之下,含有批评之意。 楠,也作“柟”。
"甘居榆枣俦":甘愿和质朴的榆树枣树结伴。
# 俦:同类。,榆枣:皆落叶乔木,开花结果。
"丹青标风骨":画家挥笔勾勒它的风骨,
# 丹青:红色和青色颜料,代指绘画,诗中指白杨图。
"愿与子同仇":愿与它一同面对世间的挑战。
# 愿与子同仇:即是同仇敌忾之意,激励抗战士气。 与子同仇语出《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仇,意同“俦”字,即同伴。
中国作家、社会活动家
茅盾,现当代文学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7年始用茅盾的笔名,另有玄珠、郎损等近百个笔名。浙江桐乡人。其父沈永锡是清末秀才,喜欢自然科学,具有维新思想。其母陈爱珠,善于治家,通晓文史。茅盾9岁丧父,母亲遵照父亲遗嘱对他管教甚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北方挺立如矛、枝叶团结向上、不慕名贵而甘居平凡的树木,表达了对正直坚韧、团结奋进精神的赞美,以及坚守质朴品格、愿与志同道合者共赴使命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象征: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以 “长矛”(古代兵器)象征抗战战士,白杨树 “挺立” 的外形既实写其高大笔直,又虚指战士守卫边疆的姿态,赋予白杨树革命斗争的精神内涵,暗喻西北解放区军民的抗战意志。对比:羞与柟枋伍,甘居榆枣俦。柟枋”(楠木、檀木等高贵树种)象征权贵或世俗意义上的 “高贵者”,“榆枣”(普通树种)象征平凡大众。“羞” 字表明白杨对权贵的不屑,“甘” 字凸显其甘愿与平凡者为伍的品格,通过两种态度的对比突出白杨不慕权贵、坚守本真的人格特质,暗含对投机者的批判与对平民精神的赞美。比喻:挺立如长矛。直接将白杨树比作 “长矛”,既写出其外形的刚直,又暗喻其作为 “战斗武器” 的象征意义,虚实结合,营造雄阔意境。拟人: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赋予白杨枝叶以人的 “团结”“争上游” 意志,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生动展现军民齐心、积极抗战的风貌,增强情感共鸣。白描:“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聚焦枝叶细节,用两个叠词 “叶叶”“枝枝” 强化群体感,以 “团结”“争上游” 赋予自然景物人格化特征。此处未用华丽辞藻描绘枝叶的色彩或质感,仅以动词 “团结”“争上游” 勾勒其动态 —— 叶片紧密相依,枝条昂扬向上,宛如一个奋勇向前的集体。通过细节白描,将树木从 “个体” 升华为 “群体”,暗示其象征的团结奋进精神。
3. 分段赏析
茅盾开篇便写道:“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从“佳树”这一用语,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树怀有的欣喜与感佩之情。就如同《白杨礼赞》开篇所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一样,这首诗在开头就定下了作者书写的情感基调。“挺立如长矛”,既描绘出白杨树又高又直的外形特征,又展现出其战斗的姿态,营造出虚实相生的雄阔意境。长矛是古代兵器,这里暗指抗战中手持武器的战士。作者把西北的白杨树比作“战士”,守护着祖国的大西北,这不仅为质朴平凡的白杨树增添了不凡的精神气质,还使其具有现实意义,成为西北解放区的象征。颔联“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表述平实却精辟,寓意深刻。这些挺拔的白杨树,有着团结的意志和抗争的精神,恰似团结奋战的北方人民,不断书写着解放区新的历史篇章。颈联“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楠枋指楠木、檀木等贵重树种,榆枣则是普通树种。一个“羞”字,体现出白杨树的憎恶;一个“甘”字,彰显出白杨树的喜好,爱憎分明。在榆枣面前,白杨毫无傲视之意,它安于平凡,却又不甘平庸。此联通过白杨的“择友”,凸显其内在品性,相较于颔联对白杨外在的描绘所透露的精神,更上一层楼。尾联“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点明主旨,直抒胸臆。这里的“标”字有双重含义:一是画家在画作中突显和标明了白杨的风格;二是画家要以白杨的风骨作为自身修养的标准,激励自己。实际上,不仅画家如此,诗人亦是如此。结句“愿与子同仇”,表明诗人与画家同仇敌忾。“风骨”一词,既是对诗中白杨树外在和内在美好品性的总结,也是对诗中之树与诗外之人共同精神人格的凝练。这与诗首句的“长矛”意象相互呼应,表明诗人和画家甘愿与白杨树一同伫立西北,守卫西部边疆。可以说,尾联是全诗情感的升华,也是作者和画家战斗意志的体现。
4. 作品点评
纵览全诗,读者能够体会到画家所绘“白杨”的神韵与作家所写“白杨”的气魄达到了高度融合。显然,他们并非仅仅为赞白杨而写白杨,其中另有深意。就作者来说,他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描绘白杨的美好品质,来象征北方人民以及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象征着他们为了民族解放而展现出的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白杨精神。茅盾在《白杨礼赞》里写道:“这般枝枝叶叶紧密团结、努力向上的白杨树,俨然象征着如今在华北平原纵横驰骋,用鲜血书写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我赞美白杨树,正是因为它不但象征着北方的农民,更象征着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或缺的质朴、坚韧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从散文《白杨礼赞》到五律《题白杨图》,这种赞颂白杨精神的创作意图是一以贯之的。同样围绕白杨树创作,从散文到诗歌,可谓同题创作,且各有千秋,异曲同工。散文具备行云流水、自由洒脱的风格,而诗(特别是律诗)则有其独特的法度与境界。
# 白杨树挺拔峭峻,有如长矛,枝枝争上,直刺天幕。此等自强不息、团结奋进之精神,堪称抗日军民英雄气概之写照。楠、枋等树名贵,白杨羞与为匹,而甘居榆、枣之列。朴实谦逊如此,实足令人叹赏。今画家取材白杨,标其风韵气骨,寄托边区军民之气概,与我正可谓志同道合。故作者引为知音,且愿与其同仇敌忾。此题画诗托物言志,颇见风骨。
不详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教授杨乃乔《千家诗新编》
# 这首诗艺术水平偎高,从头到尾不见“白杨”,但句句写的都是白杨;但又不位仅写白杨,而是用了比喻手法,赞扬人民,激励自己,打击敌人。前四句写白杨的形象:“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用以比喻人民的团结,革命形势的发展。接着两句写白杨的品质:“羞与楠祐伍,甘居榆枣情”,这是作者的自况,表明他耻于同国民党反动派那班达官贵人为伍,甘心情愿同普通老百姓在一起。最后两句赞扬画家画得好,把白杨的风骨画出来了,自己愿同画家一道,拿起这杆“长矛”来对付敌人。“愿与子同仇”,巧妙地回应了第一联中的“挺立如长矛”,这是化用了《诗经·无衣》“修我长矛,与子同仇”的诗意,令人感到余味无穷!也突出了诗人反抗侵略,保卫祖国的爱国精神和不屈的决心。
不详广州市作协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木之青、原《开放时代》编委会主任王钊宇《爱国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