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学生和玉佛

朝代:近现代作者:鲁迅浏览量:1
kōng
chéng
zài
cāng
huáng
dǒng
qiān
tóu
er
kuā
kǒu
miàn
zi
kào
zhōng
jiān
jīng
rǎo
yún
wàng
bēn
táo
zhǐ
lián
suǒ
jiē
fēi
zhí
wén
qián

译文

寂寞冷落的北京城依然还在,大批文物仓皇中被盗运出城。头儿夸下抗日海口已成泡影,用大学生掩饰他们卖国罪行。青年学生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怎能责怪他们妄自惊扰逃奔。学生该自叹不如一尊白玉佛,竟贱到不值一文钱遭人看轻。

赏析

1.

首联为工整的流水对,概述了伪教育部电文的内容,点明形势,为下文的驳斥张本。颔联也是一组对偶句,从统治者方面批驳所谓中坚分子的荒谬。颈联直接引出电文原文,从学生方面据理反诘,揭露了国民党消极抗日派的污陷栽脏。尾联将玉佛与学生对比,活现出他们仓皇古董迁的卑鄙可耻的本质。篇末点题,击中要害。由此可见,本诗有如春笋揭壳,层层递进,首设全躯,结显原形。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诗突出的特点。诗的标题就揭示了主旨学生和玉佛,二者命运截然不同。玉佛可以卖钱,即使仓皇逃命,也不忘迁走,学生抗日,反被血口喷诬。官样文章说,面子靠中坚,究其实,却是不值一文钱,事实常没有字面这么好看。全诗语言平实浅显,作者在诗中表现的讽刺辛辣、深刻,巧妙地将一些平时的报章杂志新闻中的用语都搬入此诗,愈显得讽刺的力量,如中坚、惊扰、讵容、妄等。同时,通过学生和玉佛的命运的对比,更显出国民党政府当局的腐败无能和利欲熏心。而学生和玉佛的命运,只是当时国乱时危的动荡中国的一个缩影,具典型性,活画了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下中国的社会现实,以及统治者对人民的生命的视如草芥的行径。此诗犹如一篇驳论性的文艺杂文。作者善于从反面材料中提炼出若干要点,逐一加以批驳。画龙点睛,要言不繁,抓住本质,镜无遁形。幽默和诙谐,渗透在字里行间,笔锋所至,入木三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老舍《内蒙东部纪游·大兴安岭二首》

下一篇:近现代·王国维《玉楼春·今年花事垂垂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