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i
怀
xiě

朝代:近现代作者:马宗霍浏览量:1
huái
怀
líng
líng
shí
pín
zhǐ
shū
nǎi
zhòng
jiāo
wàn
zhū
jiāo
gōng
huī
míng
ān
yuē
绿
tiān
"
shū
nǎi
pán
shū
zhī
yòu
fāng
bǎn
shū
zhī
zài
sān
pán
bǎn
jiē
chuān
穿

译文

怀素居住在零陵的时候,十分贫困没有纸来写书法,于是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用芭蕉叶来挥文泼墨,把他的庵叫做“绿天庵”。没有地方写了,于是用漆在盘子上书写,又用漆在一方木板上书写,反复写了多次,硬是把木盘磨漏了,木板擦穿了。

逐句剖析

"怀素居零陵时":怀素居住在零陵的时候,

# 居:居住。

"贫无纸可书":十分贫困没有纸来写书法,

# 书:书写。

"乃种芭蕉万余株":于是种了一万多株芭蕉,

# 乃:于是。

"以蕉叶供挥洒":用芭蕉叶来挥文泼墨,

# 供:供给,供应。,以:用。

"名其庵曰":把他的庵叫做“

# 名:命名,取名。

"绿天":绿天庵”。

"书不足":没有地方写了,

"乃漆一盘书之":于是用漆在盘子上书写,

# 漆:把涂料涂在器物上。

"又漆一方板":又用漆在一方木板上书写,

"书之再三":反复写了多次,

# 再三:一次又一次。

"盘板皆穿":硬是把木盘磨漏了,木板擦穿了。

# 穿:通过,透过。,皆: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怀素写字》是近现代作家马宗霍的一篇文章。此文以简洁笔触生动勾勒出唐代书法家怀素勤习书法的历程,尽显其对书法艺术的赤诚热爱与执着求索的超凡毅力。怀素的故事启示世人:真正的艺术家总能在困境中迸发惊人的创造力,以坚韧不拔的意志突破局限——他于贫无纸墨之际,植万株芭蕉以蕉叶为笺,漆盘板为纸反复书写,直至“盘板皆穿”。这种不畏困顿、勇于开拓的精神,不仅是对艺术真谛的极致追寻,更以才华与汗水为墨,在岁月中挥毫写下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为后世树立了“苦志求真”的模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历史学家、书法史论家

马宗霍(1897~1976),历史学家、书法史论家。湖南衡阳县人。他毕业于湖南南路师范学堂,曾任国立暨南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中国公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以及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系主任,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华书局编审。他善书法,尤长于书法史论的研究。著有《中国经学史》《书林藻鉴》《书林纪事》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介绍了怀素在零陵居住时,因贫困没有纸张用于书写书法,于是种植了一万多株芭蕉,用芭蕉叶来写字,并将自己的庵命名为“绿天庵”。“贫无纸可书”点明了怀素面临的艰难处境,在古代,纸张虽已发明,但并非人人都能轻易获取,对于贫困的怀素来说更是如此。然而,他没有因缺乏纸张而放弃书法练习,而是想出了种芭蕉以蕉叶为纸的办法,这展现了他在困境中的智慧和创造力。“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这一系列行为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诗意氛围。万余株芭蕉郁郁葱葱,怀素在其间以蕉叶为纸挥毫泼墨,仿佛置身于一片绿色的天地之中,“绿天庵”的命名也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让人感受到怀素对书法环境的一种独特营造和对艺术的浪漫情怀。从他种大量芭蕉的举动可以看出,怀素对书法的热爱是深沉而执着的。他不被贫困所阻挡,想尽办法创造条件来练习书法,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为他日后成为杰出书法家奠定了基础。“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意思是芭蕉叶不够写了,怀素就找来一个木盘和一块木板,涂上漆当作书写工具,反复在上面书写,最终把盘和板都磨穿了。“书不足”承接上文,说明即使有蕉叶,但对于勤奋练习书法的怀素来说仍不够用,于是他又另寻途径。“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表明他不断克服困难,持续为自己创造书写条件。“书之再三,盘板皆穿”是这部分的精彩之处,通过“再三”强调了怀素书写的次数之多、时间之久,而“盘板皆穿”则以夸张但又真实可信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他练习书法的刻苦程度和非凡毅力。这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人惊叹,也正是他能够在书法艺术上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原因。这部分文字简洁却富有表现力,“盘板皆穿”这一细节描写极具冲击力,无需过多渲染,就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怀素对书法的投入和专注,以及他为了追求艺术境界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文廷式《水龙吟·落花飞絮茫茫》

下一篇:近现代·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节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