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tài
háng​

朝代:近现代作者:朱德浏览量:1
jiǔ
líng
nián
yuè
jīng
luò
yáng
chóng
qìng
tán
pàn
zhōng
fǎn
yán
ān
shì
shí
kàng
zhàn
jǐn
nèi
zhàn
yòu
guó
rén
jiē
yōu
qún
fēng
tài
háng
tóu
tiān
xiǎn
huáng
yí​​
wàng
shōu
liǎng
àn
fēng
yān
hóng
huǒ
​​xíng
dāng
wèi
tóng
chóu

译文

1940年5月,经过洛阳去重庆谈判,中途返回到延安。抗战紧急,内战又开始,国家和人民都处于忧患之中。太行山上高高耸立着无数峻峭的险峰,站在这巍峨的太行之巅,举目望去,那一泻千里、奔流到海的黄河两岸风光,全都收入眼帘。黄河两岸的广大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胜利地开展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武装斗争,这次去重庆谈判,一定要促使谈判成功,使全国一致共同对敌,以之告慰全国抗日军民。

逐句剖析

"一九四零年五月":1940年5月,

"经洛阳去重庆谈判":经过洛阳去重庆谈判,

"中途返延安":中途返回到延安。

"是时抗战紧急":抗战紧急,

"内战又起":内战又开始,

"国人皆忧":国家和人民都处于忧患之中。

"群峰壁立太行头":太行山上高高耸立着无数峻峭的险峰,站在这巍峨的太行之巅,

# 太行:即太行山。

"天险黄河一望收":举目望去,那一泻千里、奔流到海的黄河两岸风光,全都收入眼帘。

"两岸烽烟红似火":黄河两岸的广大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胜利地开展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武装斗争,

# 烽烟:本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夜间举火;这里用来比喻战争。

"此行当可慰同仇":这次去重庆谈判,一定要促使谈判成功,使全国一致共同对敌,以之告慰全国抗日军民。

# 同仇:见于《诗经·秦风·无衣》:“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本谓齐心合力,打击敌人;这儿用作名词,指共同抗击日寇的全国军民。,此行:指1940年5月诗人去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谈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出太行》是近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朱德创作的一首关于离别的七言绝句。这首诗以诗人行军途中在太行山所见到的景色为创作素材,用充满情感的文字,描绘了太行山高大险峻的山势与黄河奔涌磅礴的气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诗中既呈现了抗战时期太行山区雄奇秀美的自然风貌,也展现了当地军民团结一心、英勇抗争的精神状态。诗人精心选景、捕捉画面,将远近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形成了一幅色彩鲜明、充满战斗气息的图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不畏强敌、同仇敌忾、坚信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1940年5月,朱德奉命离开八路军总部,启程返回延安。途经洛阳时,他与卫立煌会谈团结抗日大计,随后行至河南济源县刘坪。驻足太行山麓,朱德回望这片曾率数十万将士浴血抗战近三载的战场,面对即将告别的壮丽山河,心绪难平。烽烟未散的太行群峰与黄河天险在眼前交织,既映照抗战烽火的炽烈,亦暗含对民族命运的深沉思索,遂挥笔写下《出太行》一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出太行》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革命抒情诗​​,通过“太行群峰”“黄河天险”等壮阔意象,“群峰壁立太行头”以山势的险峻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天险黄河一望收”则将自然屏障升华为守护家国的精神图腾,“两岸烽烟红似火”以浓烈的视觉画面再现华北战场的惨烈烽火,末句“此行当可慰同仇”更以坚定的宣言,表达了革命者对民族解放的必胜信念与团结御侮的担当。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群峰壁立太行头”一句,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太行山群峰耸峙的壮阔景象,“群峰壁立”四字即以山势的陡峭连绵隐喻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坚韧不拔——山峰的“壁立”象征根据地军民在强敌环伺中傲然挺立的意志,峰峦的“连绵”暗合抗日力量团结一心的凝聚力。远近结合:“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为远景,视野开阔,以“群峰”“壁立”的意象,不仅点明“出太行”的行程起点,更以山的雄奇暗喻民族脊梁的坚韧,流露出对山河的深情;“一望收”三字,将诗人站在高处远眺黄河的视角写得生动——黄河如带,天险横陈,万里奔涌的气势尽入眼底;“两岸烽烟红似火”则转为近景,诗人将视角拉至黄河两岸,聚焦于具体的战火场景,“红似火”的烽烟不再是抽象的“天险”,而是真实、惨烈的战争痕迹。这一近景与前文的远景形成鲜明对比——远景的山河与近景的烽火血火,二者交织,既凸显了抗战的紧迫性。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句“群峰壁立太行头”写山,次句“天险黄河一望收”写河,既点明了“出太行”的行程,也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深厚情感。诗人离开太行后途经洛阳,必然要跨越黄河。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自古便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作为无产阶级军事家的朱德,面对波涛汹涌的黄河,只是深情地“一望收”,仅仅远远望上一眼,就将万里黄河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这份急切的关注与宽广的胸怀,在诗句中展露无遗。他如此向往、热爱黄河,关键就在于它是守护民族的天然屏障。在抗战形势紧迫的时刻,中华儿女正与日本侵略者在黄河两岸依托天险激烈战斗、浴血奋战。诗句中激荡着“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坚定信念与豪迈气概,这正是它令人感受到磅礴力量的原因。紧接次句的第三句“两岸烽烟红似火”,继续描写“出太行”后“经洛阳”“中途返延安”途中的所见所感。当时,诗人从太行山东行抵达洛阳、西安时,正值两万多日寇围攻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并向陕甘宁边区逼近。诗中实际记录了一条特殊的路线:从黄河以北的太行山出发,经过黄河以南的洛阳,再沿着黄河岸边折返延安。这条路上,既有八路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激烈战斗,也有八路军为保卫解放区对进犯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两种战火在黄河两岸同时燃烧,“红似火”三个字,生动描绘出战火蔓延的壮观与惨烈。在抗战最紧要的关头,本应团结一心对外,却因内战再起让国人痛心担忧。朱德既为抗日烽火在黄河两岸熊熊燃起而振奋,又为内战的烽烟在同样土地上燃起而忧虑,这种既喜又忧的复杂心情,在这句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正因如此,结尾一句“此行当可慰同仇”便自然引出了“出太行”的核心目的:为了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日,总司令按照党中央指示中途返回延安,与各方共商“去重庆谈判”的具体策略与内容,力促蒋介石集团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个“当”字,既表达了诗人希望谈判成功、共赴国难的迫切心愿,也隐含着对谈判结果的审慎态度,最终能否达成目标,还要看事态的发展。这种措辞的分寸感,正体现了诗人对局势的清醒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本诗以写景状物为主,注重画面效果,声色兼备,情景交融,意境静中寓动,景物色彩明丽,场面波澜壮阔。诗的结句,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令人回味无穷。

现代北京农学院副教授张祥平《红色诗词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鲁迅《悼杨铨》

下一篇:近现代·毛泽东《卜算子·悼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艾地同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