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零年五月":1940年5月,
"经洛阳去重庆谈判":经过洛阳去重庆谈判,
"中途返延安":中途返回到延安。
"是时抗战紧急":抗战紧急,
"内战又起":内战又开始,
"国人皆忧":国家和人民都处于忧患之中。
"群峰壁立太行头":太行山上高高耸立着无数峻峭的险峰,站在这巍峨的太行之巅,
# 太行:即太行山。
"天险黄河一望收":举目望去,那一泻千里、奔流到海的黄河两岸风光,全都收入眼帘。
"两岸烽烟红似火":黄河两岸的广大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胜利地开展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武装斗争,
# 烽烟:本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夜间举火;这里用来比喻战争。
"此行当可慰同仇":这次去重庆谈判,一定要促使谈判成功,使全国一致共同对敌,以之告慰全国抗日军民。
# 同仇:见于《诗经·秦风·无衣》:“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本谓齐心合力,打击敌人;这儿用作名词,指共同抗击日寇的全国军民。,此行:指1940年5月诗人去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谈判。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出太行》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革命抒情诗,通过“太行群峰”“黄河天险”等壮阔意象,“群峰壁立太行头”以山势的险峻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天险黄河一望收”则将自然屏障升华为守护家国的精神图腾,“两岸烽烟红似火”以浓烈的视觉画面再现华北战场的惨烈烽火,末句“此行当可慰同仇”更以坚定的宣言,表达了革命者对民族解放的必胜信念与团结御侮的担当。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群峰壁立太行头”一句,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太行山群峰耸峙的壮阔景象,“群峰壁立”四字即以山势的陡峭连绵隐喻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坚韧不拔——山峰的“壁立”象征根据地军民在强敌环伺中傲然挺立的意志,峰峦的“连绵”暗合抗日力量团结一心的凝聚力。远近结合:“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为远景,视野开阔,以“群峰”“壁立”的意象,不仅点明“出太行”的行程起点,更以山的雄奇暗喻民族脊梁的坚韧,流露出对山河的深情;“一望收”三字,将诗人站在高处远眺黄河的视角写得生动——黄河如带,天险横陈,万里奔涌的气势尽入眼底;“两岸烽烟红似火”则转为近景,诗人将视角拉至黄河两岸,聚焦于具体的战火场景,“红似火”的烽烟不再是抽象的“天险”,而是真实、惨烈的战争痕迹。这一近景与前文的远景形成鲜明对比——远景的山河与近景的烽火血火,二者交织,既凸显了抗战的紧迫性。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句“群峰壁立太行头”写山,次句“天险黄河一望收”写河,既点明了“出太行”的行程,也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深厚情感。诗人离开太行后途经洛阳,必然要跨越黄河。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自古便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作为无产阶级军事家的朱德,面对波涛汹涌的黄河,只是深情地“一望收”,仅仅远远望上一眼,就将万里黄河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这份急切的关注与宽广的胸怀,在诗句中展露无遗。他如此向往、热爱黄河,关键就在于它是守护民族的天然屏障。在抗战形势紧迫的时刻,中华儿女正与日本侵略者在黄河两岸依托天险激烈战斗、浴血奋战。诗句中激荡着“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坚定信念与豪迈气概,这正是它令人感受到磅礴力量的原因。紧接次句的第三句“两岸烽烟红似火”,继续描写“出太行”后“经洛阳”“中途返延安”途中的所见所感。当时,诗人从太行山东行抵达洛阳、西安时,正值两万多日寇围攻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并向陕甘宁边区逼近。诗中实际记录了一条特殊的路线:从黄河以北的太行山出发,经过黄河以南的洛阳,再沿着黄河岸边折返延安。这条路上,既有八路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激烈战斗,也有八路军为保卫解放区对进犯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两种战火在黄河两岸同时燃烧,“红似火”三个字,生动描绘出战火蔓延的壮观与惨烈。在抗战最紧要的关头,本应团结一心对外,却因内战再起让国人痛心担忧。朱德既为抗日烽火在黄河两岸熊熊燃起而振奋,又为内战的烽烟在同样土地上燃起而忧虑,这种既喜又忧的复杂心情,在这句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正因如此,结尾一句“此行当可慰同仇”便自然引出了“出太行”的核心目的:为了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日,总司令按照党中央指示中途返回延安,与各方共商“去重庆谈判”的具体策略与内容,力促蒋介石集团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个“当”字,既表达了诗人希望谈判成功、共赴国难的迫切心愿,也隐含着对谈判结果的审慎态度,最终能否达成目标,还要看事态的发展。这种措辞的分寸感,正体现了诗人对局势的清醒判断。
# 本诗以写景状物为主,注重画面效果,声色兼备,情景交融,意境静中寓动,景物色彩明丽,场面波澜壮阔。诗的结句,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令人回味无穷。
现代北京农学院副教授张祥平《红色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