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ān
chūn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2
xīn
zhuāng
miàn
miàn
xià
zhū
lóu
shēn
suǒ
chūn
guāng
yuàn
chóu
xíng
dào
zhōng
tíng
shǔ
huā
duǒ
qīng
tíng
fēi
shàng
sāo
tóu

译文

精心化好妆容缓缓走下阁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来到庭院中数着那开得正艳的花朵,蜻蜓飞到了玉簪上头。

逐句剖析

"新妆面面下朱楼":精心化好妆容缓缓走下阁楼,

# 朱楼:髹以红漆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的居所。,面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一作“粉面”,又作“宜面”。

"深锁春光一院愁":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

# 春光:春天的风光、景致。南朝宋吴孜《春闺怨》诗:“春光太无意,窥窗来见参。”

"行到中庭数花朵":来到庭院中数着那开得正艳的花朵,

# 中庭:庭院;庭院之中。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醴泉涌于清室,通川过于中庭。”

"蜻蜓飞上玉搔头":蜻蜓飞到了玉簪上头。

# 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蜻蜓:暗指头上之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乐天春词》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为友人白居易的《春词》创作的一首和诗。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宫女精心打扮后却无人赏识,只能在庭院中百无聊赖地数花朵解闷,引得蜻蜓飞上头来的别致情景。全诗通过宫女的日常细节,抒写了宫怨闺情。宫女的新妆无人欣赏,庭院中的寂寞与春光的锁闭,都暗示了她内心的孤独与幽怨。诗人运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通过对宫女神态和动作的刻画,生动地表现了她的不胜幽怨之情。诗中以“蜻蜓飞上玉搔头”这一细节,巧妙地烘托出宫女的孤独与无奈,使诗意别出心裁,富有韵味。与其他同类宫怨诗相比,《和乐天春词》别具一格。诗人没有直接描写宫女的怨情,而是通过细腻的场景和动作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宫女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刘禹锡诗歌的含蓄与深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和乐天春词》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宫怨诗。诗中描绘了一位宫女精心梳妆后下楼,却发现庭院深深,无人赏识,只能独自数花朵解闷。

2. 写作手法

承上启下:诗的第二句“深锁春光一院愁。”承上启下,既承接了前句的春光美景,又引出了后文的孤独与愁绪,使全诗结构更加紧凑。

3. 分段赏析

首句:“新妆面面下朱楼”,这句诗明确地描绘了宫女精心打扮后下楼的情景。“宜面”二字表明她妆容精致,与容颜相得益彰,暗示她对这次出行的重视。这不仅展现了她的美丽,也透露出她内心的期待。次句:“深锁春光一院愁”,这句诗通过“深锁”二字,描绘了庭院的幽深与寂静,春光虽美,却无法驱散宫女心中的愁绪。这里的“愁”字,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宫女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第三句:“行到中庭数花朵”,宫女在庭院中数着花朵,这一动作细腻地刻画了她的无聊与寂寞。她原本期待的美好心情,在面对深锁的庭院时,逐渐转变为无尽的愁绪。数花朵的动作,既是对春光的无奈,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感慨。末句:“蜻蜓飞上玉搔头”,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蜻蜓飞上玉搔头,这一生动的画面,不仅描绘了宫女的美丽,也暗示了她的孤独。蜻蜓的无知与宫女的有情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化了宫女内心的愁怨。这一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4. 作品点评

《和乐天春词》这首诗细腻地描绘了一位宫女的孤独与无奈。她精心装扮,却无人欣赏,只能在寂寞中以数花朵打发时光,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百无聊赖。而蜻蜓飞上头的描写,不仅为画面增添了一抹灵动,更巧妙地烘托出宫女内心的孤寂与被忽视的境遇,使全诗充满了别样的韵味与情感张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末句无谓自妙,细味之,乃亭其凝立如痴光景耳。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无情处都有情。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卷八

# 此春怨词也,乃仅曰“春词”,故但写春庭闲事,而怨在其中。第二句言一院春愁,即其本意。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下一篇:唐·白居易《咏菊》

猜你喜欢